源码资本曹毅:科技创新的9个面孔

8月17日,华兴资本Alpha主办的「2017影响力投资峰会」——「撕开风口论,看真相」在京首日举行。本次峰会聚集了众多知名机构的资深投资人及科技、新消费领域的创业菁英,进行了深度探讨,吸引了行业内精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近2000人次报名参与。本届峰会共有8月17日-8月18日两个全天的前沿话题激烈讨论,围绕「科技场景时代」和「新消费的崛起」展开,去伪存真,剖析商业本质后再来看「热点」。

下面是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作为嘉宾,在「科技商业化」环节,关于「科技创新的9个面孔」的分享,以下为现场分享内容:

大家中午好!今天会议主题令人浮想联翩,“一切尚未科技化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原先想谈谈人工智能,但看到前面有讯飞、商汤的朋友分享,我就知难而退临时修改题目,熬夜到今早2点。我想谈一点思考,作为专注科技行业的投资人、尤其作为早期投资人,我们如何看待“科技”在创造价值中发挥的作用,它有哪些特性。

一、企业价值创造的5要素

在展开说科技创新之前,我想先简单梳理下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创业者做企业、投资人投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做到十亿、百亿、千亿、万亿美金的市值?

市值一定来源于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的要素我们总结来自:科技、模式、管理、生产资料、创意这几方面。

通常一家企业需要集齐以上不止一个要素,齐头并进才有机会创造持久大价值。不仅科技很强,不仅模式很好,不仅管理非常有效,不仅生产资料很多,也不仅仅是创意很好。更多的是能够将这些要素都做得很好,进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机会能做出非常大的价值创造,进而能形成一家体量大、市值高的公司。

二、科技创新的9个面孔

所有要素中,科技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难预估的要素。中国在过去的15年中,与美国相比科技通常不是最领先的,但我们的模式创新往往是领先全球:比如Marketplace模式,比如Freemium在游戏方面的率先使用,还有云服务模式、租赁模式、以及通过并购产生价值等方式。

科技的要素也是最有趣的,他有诸多面孔。今天就要来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或感性、或理性的一些总结。

我们经常看到科技的一些“面孔”:有时像打不死的小强,在各个小角落里坚韧地进行改变;有时像愤怒的小鸟,积蓄了很多力量,但又很野蛮,在冲撞、在颠覆;有时像春天的小雨,淅淅沥沥润物细无声;有时候像洪水猛兽,剧烈宏达地推动商业变革;有时又像一位年长的智者,刚柔并济、稳健前行。

科技创新的全貌认知起来很复杂,千变万化。我们来看看其中的9个面孔。

1. 光环曲线,也叫Gartner曲线。这个曲线大家很熟悉的,例如,现在的人工智能行业就在光环之中,他的光环可能还会加深并且增多,但是通常是当光环开始退去的时候,价值才会最大的显现出来,就像“莲蓬”一样,最终会浮现水面。这个现象在科技创造价值、科技改变行业时,常常会出现,是指人们会过于“乐观”估计某个科技在未来1年、2年所带来的影响,但是通常低估对未来10年、20年的影响。需要有一个从光环积累,到光环退去,到小荷初露尖尖角,最后硕果累累的过程。

2. 三浪叠加。三浪叠加是指通常第一波技术驱动产生的影响正在势头上,第二波大的浪潮已经起来,有甚是第三波浪潮已在积蓄力量。科技行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的背景下。

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的中国零售业。那个时候有三股力量,第一是传统零售业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效率;第二是苏宁、国美这样的卖场通过“科技化”、“连锁化”、并购等做全国性扩张。第三是淘宝为代表的电商的力量。

2008年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似乎都在享受百分之几十、100%、甚至更大的增长,但都没有察觉到来自电商的竞争威胁。

尤其第一和第二股力量,他们认为电商行业虽然增长很快,但是体量还小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大家都产生了这类幻象:站在第二波浪潮上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很高了,他没有看到第三波浪潮在后面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会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困在自己美丽的温柔乡中,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会经常出现。

3. 七颗龙珠:还有谁没到?这个案例是我自己最刻骨铭心的。我在2004年入行做投资,100%时间全部投入在看移动互联网的机会,那时还不叫移动互联网,叫“手机互联网”或者叫“无线互联网”。当时上网的形态还是WAP形态,用手机浏览器通过功能机上网,大家熟知的移动梦网、3G门户、易查等是第一波。过了几年出现了Java、Symbian等第二波。第二波来得时候觉得是不是终于移动互联网的春天就要来了?手机终端越来越好,计算能力越来越强,表现功能越来越丰富,应该要来了吧,但其实还没有来。当时还曾有一个大的假设,就是3G什么时候来?如果3G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春天一定来了,但是其实3G来了以后,春天也没有来。

到最后,大家等来乔布斯,他带来了iPhone,这就是第七颗龙珠。当iPhone来了以后,七龙珠联齐了,可以召唤神龙,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式开启。

所以,我花了八年时间等待这七颗龙珠集齐,这件事对我个人来说非常刻骨铭心。最早的4、5年时间,不能说做了无用功,起码是很蹉跎。

4. 过度繁殖。大浪开启后会有大量物种出现,并且同一种物种会有各种小变种。比如,说这张图片里的蝴蝶,都是蝴蝶,但形态有小差异。当一个领域开始机会爆发之后,就会进入到过度繁殖阶段。

在创业领域,这个时候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个公司来做同一件事情,有的公司会做小小的微创新,有的没什么创新直接复制。这一阶段会有各类物种出现,可能有些物种生存几天就被气候变化淘汰掉了。比如家电行业,当电力革命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电器,但现在被人们在家中使用电器仅仅有少数几种,当时很多有意思的“想当然”发明,最后都没有留下来。

再比如,电商行业。当电商大潮开始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电商爆发,垂直自营电商、发现电商、导流电商、平台电商等,包括现在的社交电商等。再比如,移动应用行业现在大概有150多万个APP,就像150万个物种,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最后,应该留下来的就是前面的1%甚至0.1%,会留在移动互联网生态当中。现在的O2O、无人设备等,都正在经历这个阶段。互联网金融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到了开始较快收敛的阶段。

5. 超级物种。经历过几万、几百万种物种的过度繁殖之后,通过3年、5年的生态竞争、优化,最后会留下来非常少的几个超级物种。比如中国互联网行业格局, “二超十强”。

“二超”是指阿里和腾讯。还有一些有机会,能够成为超级物种的第二梯队,尽管超级物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垄断,以及垄断所产生的后果,但是最终,超级物种给生态创造了最大的价值。

所以,每一波漫长的等待之后,在经历了物种大爆发,最终会聚拢,形成少数的超级物种为核心的生态,超级物种创造了生态的最大价值。

6. 漫长冰河。冰河期是指超级物种对生态的统治力量太强了,导致其所在之处寸草不生,只有平原不见森林。这个时期的生态可以说是很有序,也可以说很乏味,也可以说是没有生命力,而这个冰河期有可能会是很长的。

比如汽车行业,特斯拉出现之前的80多年,这个行业是没有新的公司出现的。领先的汽车公司安然度过了80多年,躺在那儿赚了很多钱。但是即使是像汽车这样最重的,门槛壁垒很高的,超级物种特别强大的行业,也会在漫长的冰河期之后,出现变化和冻土层的解冻,开始有新的物种出现。

我们相信,像特斯拉这样的案例,也会在未来10年、20年或者是更久,在电商、社交、信息搜索等领域出现。颠覆者们会让上一批超级物种开始下行,并逐步被新一代的生态所替代。我们看到在产业互联网(B2B)在让很多古老的稳定行业在发生根本变化。

大家要有耐心,这个过程可能非常长,有可能是我们这代,有可能是我们的下一代能看到。冰河时期虽然漫长,但是一定会有苏醒的这天。

7. 有大有小。有大有小是指,科技产生的影响在初期的时候,看着都是差不多大的,但是经过5年、10年之后,差异则会明显显现出来。同样的行业中,科技产生的影响有各种强度,有的会很大就是一个巨大的东西,比如说社交、电商;有的会小一些,比如说同样都做社交,熟人的就比陌生人的要大。不同维度的比如说移动电商和手机游戏,移动电商就比手机游戏大很多倍,移动互联网比PC互联网大。

8. 有快有慢。有快有慢是指科技创新的影响速度会有快慢。比如说手机支付就比POS机刷卡的技术覆盖起来要快很多;社交网络,例如Facebook、微信、Whatsapp这类应用比电子商务渗透快很多。智能手机从iPhone之后,其普及率快速代替了功能机,比云计算替代传统计算、客户端的计算要快。车的共享比房的共享要快。比如说Uber、滴滴这类车共享就比房子共享Airbnb要快。

9. 有长有短。有长有短是指科技创新的影响会有长短。比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影响期很长,而像MP3、卡片机、可穿戴设备等等就会短暂很多。

最后其实快慢并不重要,快一些、慢一些都没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持久、真实、宏大。今天,有人说,互联网已死、格局已定云云。作为投资人也好,作为创业者也好,我们希望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期待。我们要坚韧地去等待漫长的冰河期过去,过滤光环带来的眩晕,细数七颗龙珠是否到齐,迎来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去伪存真最后来供养新一代的超级物种构建新生态平衡。创造持久真实价值。

谢谢大家!

 

移动出海:创业者盯紧内容型产品的大机会 | 源码内参

作者 袁迪

观点

  • 过去9年间,中国移动出海产品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和洗牌。以往的出海产品缺乏有力的护城河,同时在供需匹配和资本助力的影响下,移动出海产品开始进入内容型产品主导的新阶段。
  • 在Facebook、Youtube等美国产品已经在全球多数国家形成了明确的先发优势下,国内创业者可以通过“宏观中观微观”方法论进行出海产品的机会发掘。
  • 类比中国内容型产品的发展和演进过程,只有经历了“规模化、传播化和平台化”三个发展阶段后,才有机会与已有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一、内容主导新阶段

自2008年7月苹果发布APP Store以来,移动出海以iHandy、Tap4Fun、Zenjoy等公司为开端,已进入第10个年头。

过去的9年间,中国移动出海产品历经工具类应用的百花齐放,再到安全、桌面类应用和轻型游戏的爆发式增长和洗牌,2015-2016年迎来了娱乐内容类产品的崛起。

工具类产品满足了智能机用户便捷、效率、易用和美观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地缘文化属性,很难建立起持久立足的护城河,许多细分品类也随着Android系统的日渐完善和超级APP的整合变成了过渡型机会。

自Musical.ly 2015年中在北美的走红,中国的移动出海大军开始涌现出新的力量,这其中既有“国内互联网人才+深耕海外市场多年老兵”的新派组合,也有深谙目标市场风土人情的海归创业才俊,而产品形态也发展到以新闻/图文内容分发、短视频社区、全球化手游和直播等品类,而供需两端的匹配和资本助力,也促使移动出海进入内容型产品主导的新阶段。

1.供给端

中国庞大的互联网人口基数和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为不同类型的移动产品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圈层土壤和用户基数样本。内容型产品近些年的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出国内公司产品运营方面的实力,还带来了内容类产品经验和产能的溢出。

2.需求端

在东南亚、中东和印度等新兴市场,人口结构的普遍年轻,使得FacebookYoutube之外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娱乐产品受到追捧。非英语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因为外来产品本地化程度低、本土产品断层等因素未得到满足,而终端性能、网速的提升,以及流量资费的下降,使得原有的线下娱乐方式和内容消费得到线上化的机会,内容形态也向富媒体化的方式演进。

在美国、欧洲等成熟市场,年轻一代用户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移动世界,并且更加愿意在以摄像头、AR等新交互和技术驱动的产品上尝鲜也因此促生了以SnapChat和Monkey等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和内容平台。

不过,即便有上述供需关系匹配,中国还尚未成为美国、日本这样的文化输出高地,因此内容出海只是产品内容生态和分发方式的输出。对于中国的出海公司而言,在机会模型的识别、本地化、内容生态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出海机会识别模型

海外市场各个区域的差异巨大,没有一个国家与中国互联网历史某一发展阶段完全一致,“Copy from China”容易形成对标产品和已验证路径的依赖,从而造成水土不服。以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为代表的美国产品已经在全球多数国家形成了明确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挤压新型内容产品的成长空间。

对于习惯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国内内容生态的国内创业者而言,目标市场的认知和机会模型的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建议通过“宏观-中观-微观”方法论进行机会发掘。

1. 宏观

宏观层面指标的重点是目标市场的GDP增速、人均GDP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互联网政策、人口结构,以及语言、宗教、文化特点等。以互联网方式为主导的新经济出海,同样需要遵循基本商业规律。因此从宏观方面建立的认知,应以目标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基本要素。

与此相对应的是基本ROI的测算,即用户获取成本(CAC)与生命周期价值(LTV)的比例,内容型产品虽然不都以追求高ROI作为核心指标,但宏观环境对产品商业化路径影响,还是会间接体现在产品运营策略、公司发展战略和融资节奏等方面。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新兴市场国家与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3倍,在扣除基本相同的生活支出后,剩余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一定会更为悬殊,那就意味着在精神消费层面,该国用户会更加敏感,短期内的商业价值也要打折扣。

内容型产品若以此类新兴市场切入,除了对商业化的考量,在用户获取成本和推广节奏方面也要格外谨慎。宏观信息获取方面,关于经济指标的报告可以作为一手数据来源,而通过广告平台获取的激活用户成本(CPI)和广告每千次展示价格(eCPM)也是有意义的参考。

人口结构、语言、文化和宗教同样是宏观指标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口结构年轻的新兴市场以更加娱乐、消遣的方式满足用户kill time的需求;语言结构复杂的国家,可以通过多语种的精细运营建立壁垒;对于宗教国家,既可以从宗教本身出发提供衍生的内容消费方式,也可以根据世俗化的进程,带来全新的产品体验并占领先机。

除了我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对新经济出海带来利好,目标市场互联网相关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潜藏大的机会,如海湾六国对IP通信(VoIP)的政策松动,印尼总统以撤回交通部网约摩托车非法运营禁令的方式鼓励创新,以及印度莫迪政府的废钞、税改政策,实质性推动互联网创业的利好等,都是发掘新机会的角度。

2. 中观

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智能机出货量、基础网络和资费等,是影响用户产品使用行为重要因素。成熟市场的基础设施完善,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更加追求强交互、新技术和玩法创新,而新兴市场,用户普遍未经历PC互联网时代,除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之外,产品需向偏重图文载体、流畅性、离线场景或线下分发等方面做出妥协。

不过新兴市场也在中观格局的快速变化中孕育着机会,如印度运营商Jio主打 4G半年免费,不仅在170天内获取了1亿用户,还将印度4G用户的移动互联网渗透率从5%提升至70%,对内容类产品的创新带来重大利好。

在中观格局的信息获取方面,除了通过媒体和研究报告外,与深耕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华为、中兴,以及Akamai、网宿科技等全球CDN服务巨头建立联系,也是趋势预判的有效方法。

3. 微观

目标市场移动榜单的动向,用户的使用移动设备行为和场景的变迁(如PC到移动,图文到GIF、视频),以及线上支付渗透率的提升等,都是内容型产品机会发掘的风向标。

产品层面需要观察和分析的重点是,如何与已有的强势外来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能否在短期内形成传播效应,深耕本地化是否能建立攻守两端的壁垒,内容形态是否存在升级和迁移的机会。

社交媒体往往能够成为内容型产品的定调和前期测试提供帮助,用户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偏好的话题和关注重点,大V和网红引领的流行趋势,都是极有价值的参考。

回归到产品研发过程,除了最小可用产品(MVP)测试和快速迭代开发,社交媒体也可以作为内容类型、用户偏好采集和投放广告素材测试的有效渠道。

三、团队配比做到“11”

与工具型产品相比,内容型产品“海陆空“一体的打法复杂很多,涉及产品定位、目标用户需求调研、内容生态建设、运营策略和商业化等多个环节,同时对用户留存、使用时长、内容分发和流转效率等指标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强的本地化支持。

从源码资本接近一年接触到的创业公司来看,国内互联网人才+多年经历的本地化人才的组合,以及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海归组建的国内团队,逐渐成为内容出海公司的标配,本地团队与国内团队的人员配比也达到1:1甚至更高。

  • 产品层面
  • 图文和短视频类内容产品:需要建立PGC/UGC/OGC的产能供给和组织形式,并形成生态;
  • 游戏类产品:需要解决游戏设计与本地文化的结合,甚至需要从民间发掘特色游戏玩法,同时避开文化或宗教的禁忌;
  • 直播类产品:在许多市场需要中国直播产业链的整体输出才能支撑平台运营,因此不可避免涉及到主播公会、网红联盟等组织形态建设。

本地化运营应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线上部分可以通过应用商店评论反馈和邮件等形式与用户沟通,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运营辅助,深度发掘用户需求;线下部分对于图文、短视频类产品,除了需要获得外部内容的授权,还需要建立自有内容生态,同时解决内容生产者在“名”和“利”两个纬度的激励问题。

四、规模、传播、平台

类比中国内容型产品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一个优质内容平台的建立需要经历规模化、传播化和平台化三个阶段:

1)规模化

通过PGC/OGC/UGC等方式生产的内容,在得到阅读、点赞、评论和转发的基础上,规模化生产成为聚集用户和发掘商业价值第一要务。类比国内自媒体在新闻、娱乐和垂直品类的发展历程,中长尾内容生产者的流量获取和变现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目标市场的媒体发展不及中国,因此在规模化和持续性方面更需要深耕。

2)传播化

第二阶段是对内容的传播性赋能,即通过精细化运营,能够通过内容消费行为区分出人群,产生媒体价值或IP沉淀,促进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连接,并在目标用户群中形成传播,推动用户对内容的情感诉求和交互,进而对用户行为产生影响。

3)平台化

在建立生产和传播体系后,则是内容生态的平台化打造,既需要通过标签、用户分类等方式构建多元的内容分发体系,也需要通过Feed流、推荐算法等分发方式,满足用户的差异化消费需求。

从规模化到平台化的过程中,内容生态的建立通常拆解为生产、标签、精选、分发、消费和进化等多个环节,生产机制、分发模式和流转效率则是衡量平台生态是否健康的指标。

在生产环节,如何有效激发内容创作者在平台标准下持续、高效的产出,是建立内容型产品壁垒的关键。

在分发和流转环节,建立用户分层和内容标签体系是提高分发效率的基础,而内容呈现、人工运营辅助和推荐算法的结合,可以促进分发和流转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在内容的分级、筛选和进化方面,足够精细的颗粒度和运营数据反馈,不仅有助于内容的优胜劣汰和平台进化,还对内容平台壁垒建立至关重要。

具体到区域市场,在新兴国家,Copy from China的方法实现平台从0到1的建立,内容形态、呈现方式和推荐机制是引导用户消费、产生平台粘性的核心,精细的本地化运营则是建立壁垒的手段;在成熟国家,除了规模化、传播化和平台化的各个要素,最大限度发掘移动设备的性能,并嫁接实时交互、摄像头、AR等技术手段等进行产品创新,才是与巨头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引领更年轻用户群体的消费趋势的致胜之道。

 

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张宏江博士:AI是中国创业公司的下一个大机会

“全世界在经历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这波AI新浪潮跟互联网浪潮有很大不同。互联网的重点在于商业模式的驱动,而AI则是由技术驱动的。”

在2017年新商业峰会上,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张宏江博士分享了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浪的实质以及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挑战与机会。

张宏江博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机器学习已经从传统的数学建模向依赖大数据学习转移了。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有赖于行业的大数据和AI的人才储备,中国有望在技术上引领世界,这对于中国的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机会。

在AI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上,张宏江博士认为,我们应该做好准备,未来人工智能不光能够辅助人,而且能够代替人或者超越人,因为新的AI算法已经具备了“上帝的视角”。而目前,凡是跟感知相关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AI已经超过了人类。凡是跟理解认知相关的,AI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宏江博士还在现场提醒创业者和投资人,目前,任何一家公司都敢说自己是AI公司,所以泡沫非常严重。如果说这个公司只有算法,只有几个牛人,没有数据或很难拿到数据、没有应用场景,这样的公司做不大。

以下是张宏江博士演讲实录整理内容:

冯总、各位嘉宾,各位早上好。非常高兴今天参加36氪组织的这个论坛。我想今天花点时间跟大家聊一聊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浪的实质以及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挑战与机会。

1. 数据成为新的宗教 

这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跟以前的有什么区别?我认为中国这波来人工智能的热浪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猛。原因也许是AlphaGo第一次在围棋上战胜了人类,使得我们对人工智能刮目相看。

但我们从人工智能过去60年来的发展来看,我们今天谈的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机器学习,更具体地说是机器学习中用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技术,即深度学习的技术。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AI的第二波浪潮,很迅速地就消失了,以至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人工智能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神经网络非常非常热,但很快就冷下去了。原因有两个:一是那个时候的神经网络没有大数据的支持;二是没有巨大的计算资源支持。

今天,我们不光有深度学习非常新的算法,更重要我们有了高质量的已标注的大数据,有了非常强的计算资源,从技术上来看,今天的深度学习跟以前的人工智能的方法,尤其是与专家系统的方法有根本的区别。

我们今天的算法实际上是基于数据驱动的,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经验规则。

我们来看看这波AI浪潮的两大驱动:第一:计算资源在过去30年突飞猛进。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我们看到人类的超级计算机的性能的指数增长和单位价格的指数下降。第二:AI的另一重要支撑数据开始大爆发。

根据IDC的调查,整个人类所创造的数据在2013年至2020年间会有十倍的增长,相当于每年增长率在40%左右。我们每天所产生的数据已经超过了10的19次方Byte。

今天大量的数据是由互联网产生,这些数据不光是数据量大,而且是被标记过的,比如你的手机会记录下你所拍的照片的时间、地点等等信息。正是因为这些数据的爆炸,使得我们能够为人工智能提供更多更好的训练数据。

讲一个我自己的经历,今天的智能手机都能拍照片和识别人脸,不只是给人脸做一些美化,还能告诉你这张照片都有多少人,什么人。这是我20年前的梦想,有一个移动设备能够告诉你拍摄的照片里面都有什么人。

经过了20年的发展,在手机上这件事情可以做成了。为什么今天能够做成,主要是因为刚刚提到的两点:计算资源和大数据,加上最新的学习算法。在我们90年代开始做这个题目的时候,整个数据库只有几百张照片,100多个人。

五年前当谷歌、Facebook、微软,这些工业的巨头开始利用上百万张、上亿张照片开始训练深层的神经网络时,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来进行识别时,我们才真正的把识别率提高了,在上亿张照片里准确识别出人。所以我想强调的是,当你的训练数据规模开始呈现增长的时候,你的学习精度也开始有非常大的成长。训练所用的资源和数据越大,训练的精度也同样得到线性提高。

今天这些AI公司所做的产品,背后所用的训练数据已经不再是几千万,而是几亿,覆盖面非常广,包括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侧面。这也是今天为什么旷视科技这样的公司,不只是中国人脸识别技术的巨头,也是世界人脸识别的领先者。

所以我想在这儿总结一下,这次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在于机器学习,而机器学习已经从经典的理论建模往大数据驱动转移了。

在人类的科技发展史里总是有一些先知者,今天我想跟大家介绍原来微软研究院的一个杰出的学者Jim Gray,他十年前提出一个概念“人类科学研究的四个范式”:从一开始纯粹的观察,到牛顿的数学理论方式描述整个世界,到五六十年前开始用计算方法模拟世界,到今天第四范式用数据来驱动整体的研究。

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普及,使得我们今天看到在全球各地的公司里面,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公司,开始把他们的业务建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包括,IT公司、传统制造业公司。

数据成为了我们一个新的宗教,这也是为什么像英特尔这样做芯片的公司,在过去大手笔并购做人工智能的公司,因为数据是一个新的燃料。

2. “上帝的视角” 

刚刚谈到了AI这波的发展背后的两大驱动力,计算和数据,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AI的未来对于我们产业、对于我们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

第一个角度是说AI能够做的人能够做的事情,但是会以最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人类能不能像AlphaGo一样下一百万盘棋,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人类是否能像特斯拉那样,每天从路上跑的几十万辆车里学习它们的数据。再一个就是人类能否瞬间比较出所有摄像头拍出的人脸的数据,显然我们也不如机器。所以无论从速度上,从群体学习的能力上,还是从规模上,我们都比不上制造出来的机器。

人工智能的机器在未来不光是能够辅助人,而且能够代替人或者超越人,我们对这点不应该怀疑。

我们原来说机器在有逻辑的,有数学表达的应用上可能会很快超过人,代替人。是不是在人类能够做,但是不能够用数学公式描述出来,比如说怎么开车、怎么骑自行车、怎么画画,今天我们从AlphaGo的表现已经很清楚的看到,正是在这些无法用数学明确的描述的场景下,机器也开始超过人了。

那么机器其实无论是在自动驾驶这块还是在画画这块,都已经表现出非常出色的能力,而且柯杰在和AlphaGo下棋之后说了一句话,“人类围棋几千年的发展我们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AlphaGo则有了上帝的视角。”AlphaGo经过了这么几年的训练,它爬的山比我们高得过,所以它看到整个的布局比我们广泛得多,而我们人类只看到了中间很小一部分,相当于它具备了“上帝的视角”。

这时候我们想想AlphaGo所代表的未来,也就是说智能系统、智能机器,未来会超过人、替代人。其实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或者在整个地球发展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生物,当人类从一开始的猿人变成智人的时候我们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它们,所以图灵在很多年前就说过,说当上帝创造了人类之后,很多动物已经觉得自己的命运很悲哀了。

今天当我们看到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想一下,当初上帝创造了人之后,这些高级动物的感觉。今天其实我们已经到了这种转折点。

显然,未来有很多行业会被AI所取代,翻译、新闻记者的写作、投行的分析师,今天美国政府已经在组织一个团队来应对未来十年中,自动驾驶取代了卡车司机后对美国就业率的冲击。美国有800多万人的工作与卡车相关,而整个美国的就业人口是1.2亿。可见这个影响之大。

未来我们希望是从人工智能变成智能辅助,但这是我们人类的一厢情愿,我们希望造出一个机器能辅助我们,而不是代替我们。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未来AI在很多很多场景下会取代我们。

如果大家看过《人类简史》这本书,大家喜欢这个作者的话,不妨看一下他另外一本书叫《未来简史》,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说未来AI的发展可能让世界上产生两种人,一种叫神人,一种叫闲人。

可怕的是神人可能只有1%99%的人是闲人。当这个世界上90%的工作被计算机所取代的时候,这时候才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也有人说有三种人可以替代AI的冲击,一个是资本家,在座的做投资、做VC的,显然大家不用担心,你只要能够融到钱,投准项目就没错。还有明星和手艺人。但这三种人都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1%。所以技术进步的加速给我们带来的不光是对工作的影响,更深层次的是对文化、价值、伦理的影响,其实今天很难预测。

深度学习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当它的性能不断地提高的时候,尤其被大数据驱动的时候,我们可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很多情况下深度学习所做出的决定,它是不能够自我解释的。

我们还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今天谈的是智能的机器,而不是机器的智能,或者说机器的智能跟人的智能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市场上对于AI充满幻想,投资方面有很多的泡沫。根本的一点就是人们没有认清楚,到底AI今天很强的地方在哪儿,做不到的地方在哪儿。

不过,我想告诉大家,凡是跟感知相关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今天的AI算法许多情况下已经超过了人类。但凡是跟理解认知相关的,AI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有任何人跟你说,他做出一个能够模拟人类思维的AI体系,基本上就可以打一个非常大的折扣了。

3. 泡沫和机遇

既然这波AI浪潮跟以前不一样,那么作为从业人员和投资人员,我们应该怎么来判断AI这个机会,判断投资机会呢?

互联网女王Mary的报告有一点总结的非常好,就是说在18世纪之前农耕社会的时候人们是靠种植收割来生存的,靠手工做的。到19世纪、20世纪工业革命的时候人们靠机器,靠工业。21世纪的话人们靠的是计算机的能力和人的能力的结合。

我们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想的是,AI哪些方面,能够让人的潜力得到更高的发挥。过去这几波科技浪潮,每波科技浪潮总会出现平台的公司。

我们要看到哪些应用规模特别大,而它又能够产生大量的数据,当你有数据,规模又大的时候,自然人工智能就能够被引进来,改善整体效率,从而使得生产率有进一步的提高,创造出新的应用,从而能够产生一些有规模的企业。

我们在判断AI投资的时候有一点要想清楚:AI这波新的浪潮,跟上一波互联网的浪潮有很大的不一样。互联网重点在于商业模式的驱动,而AI是技术驱动的。AI是从颠覆现有的行业开始,不是会把这个行业消失,而是让这个行业变得非常有效,所以说和垂直的应用要结合的非常紧密。

大家做投资应该很清楚,现在任何一家公司都说自己是AI公司,所以泡沫非常非常严重。这块我们有几点要把握住:如果说这个公司只有算法,只有几个牛人,没有数据、没有应用场景,或者说他未来依然很难拿到数据的话,这样的公司做不大,很难持久。

在你看这些AI企业的时候,要想清楚这家公司今天有没有数据,能不能够持续的生产、获取、控制数据,能不能实现对数据的占有程度比别人高,这些都是最根本的。只有当技术和获取数据的能力结合的时候,它才有一个非常强的护城河。

我这儿举个例子,大家知道今日头条过去五年迅速的成长,背后的原因在哪儿?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解决了人们非常根本的需求,把人和信息连在一块。我们几千年前就以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记录一些事件。活字印刷,造纸术出现以后,信息的传递就变得更加的方便。到了PC互联网时代,我们知道互联网实际上是把所有的信息连接在一起,用互联网的方式呈现出来。

到了智能手机和移动时代,我们知道这时候你的信息终端永远在你手上。人们获取信息就比以前方便多了,同时也产生了信息爆炸。信息产生的速度比你看的速度快得多,这时候PC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已经变得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你不能够再让人去找信息了,而是你知道这个人需要信息的时候把信息推给他。这恰恰是今日头条的核心的商业模式,其核心是技术。今日头条通过对人工智能的算法,通过大数据的算法,通过你手机上所产生的数据,对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何时需要信息了如指掌。

今日头条大数据的能力也非常可怕,月活跃超过两亿,日活跃超过1亿,每个人使用时长超过76分钟。今日头条通过技术,通过数据,建立起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在世界上所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只有一个应用时长超过了它,那就是微信,90分钟。

当我们意识到这波AI的潜力时,当我们知道这波AI所能带来的价值时,我们创业的时候要记住三点,第一点是人工智能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核心的竞争力,这点是毫无疑问的。第二点是,AI的产业现在有三种模式,一个是自主开发,一个是卖技术一个是人工智能即服务。

目前大多数的公司属于第二类,基本上就是有技术,有几个人,这些人很强,但是没有数据,然后应用场景也不属于他,所以基本是做咨询服务,这不可能做到非常大的规模。

最后一点,AI是中国创业公司的一个机会,是中国引领世界潮流的机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微信、今日头条,已经在引领世界的潮流,在AI场景里,两个竞争门槛——数据和人才,中国都是不缺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学术刊物里,中国的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论文作者在2014年就超过了美国。此外,在中国的已经标注的数据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基数大,而且数据量大。谢谢大家。

 

瞄准消费升级大潮下的独角兽 | 源码内参

作者 王星石

观点

  • 需求分化、此消彼长是消费升级的主要行为模式
  • “此消”、“彼长”两个方向都有机会出现独角兽

一、消费升级的背后是什么?

近些年的消费升级现象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而推动的。与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不同,消费升级中少见跨时代的产品,常见改良型技术、升级优化的产品与消费需求的更好匹配。我们深入研究之后,得到两个有趣的发现:

1. 需求分化

现在很多朋友通过健身主动管理健康,有人爱撸铁、有人爱慢跑、有人爱瑜伽。消费需求的大方向是升级到更好的产品,但是具体的消费需求又是分化的。消费者总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品,适合则很难说是完全理性的判断。

典型细分需求的主体,往往是可以标签化的特定消费群体。“90后”的内容消费需求与弹幕、“蓝领”的内容消费需求与短视频、“白领”的餐饮消费需求与外卖平台、“女性”的时尚消费需求与海淘电商等等。这些数亿用户基数的特定消费群体,他们的细分需求已经足以支撑千亿的赛道。

这些赛道中的优质企业,对特定消费群体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渠道和产品的边界,在这类企业中开始变得模糊,比如连锁便利店7-11中的自有品牌商品和鲜食产品。甚至品类的边界也在模糊,比如代表特定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无印良品。恰恰是因为定位和品类边界的模糊,企业价值的边界也变得模糊。

 2. 此消彼长

记得小时候,为了买一套百科全书攒了好久的零花钱。现在我们的收入更多了,但还是会花更多钱、攒钱甚至贷款买车、买奢侈品、出国旅行。有意无意地在对我们没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少花一点钱,即使我们完全付得起。

这种此消彼长的消费行更多体现在各品类的消费支出占比,而非绝对的消费支出金额。波士顿咨询在十年前做过全球七个国家的消费者调研,发现这种此消彼长的消费行为是全球性的。即使在经济下行国家,多数消费者会少花点钱、省点钱(以下简称降级),仍然有部分消费者会在某些品类上多花钱买更好产品(以下简称升级)。

波士顿咨询在调研中还发现,消费者在降级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务实、精明、有见识”;而在升级的时候,则会觉得这个产品有“更好的效果”,“有明显的科技含量”。

当我们在讨论化妆品的时候,男同事普遍认为各品牌化妆品的有效成分近似,功能缺少严格的科学依据,原材料成本占比很低。女同事则会细数不同品牌化妆品的功效和自己的使用体验。

我们对于更好更适合的消费需求是无止境的,巴黎老佛爷的收银台挤满了中国的游客,东京银座里面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对我们升级的品类,我们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好更适合的产品,所以升级这个方向的竞争是全球化的。很多时候,文化输出国的舶来品牌自带升级光环,既是学习研究的对象,也是竞争的对象。

在降级的品类上,“价性比”的仍然适用,但是要换一种解读方式。我们不会在相同价格下找产品效果功能最好的,而是在相同或者近似产品效果功能下选价格最优的。对我们确定降级的品类,这种高性价比的品牌会成为优先选择。比如名创优品、网易严选、小米生态的硬件产品。

产品效果功能的提升和少花钱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消费需求会迅速收敛到某个产品品牌或者渠道品牌

二、独角兽来自三个象限

如果把需求细分结果分成大众需求、小众需求;把此消彼长的结果分成升级、降级,便得到了四个象限,独角兽很有可能来自这三个象限。

1. 大众升级需求

回到关于标签化特定消费群体的讨论,“年轻父母”可能是离我最近的这类消费群体,年轻父母人口基数大,愿意自己苦一点给宝宝多花钱。所以年轻父母们会从日本买纸尿裤,从德国买奶粉,上早教课。只要能付得起,都会给孩子更好的,这就是典型的大众升级需求。

2. 大众降级需求

大众降级在日本的案例更多,比如K-Car国民车型,就是满足家庭用车需求的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有的时候大众升级需求有可能转换成大众降级需求,优衣库和无印良品就是在这样的转换中迅速崛起。对于上面说的“年轻父母”消费群体,如果国内品牌的食品安全和产品品质近似进口品牌的话,很多“务实、精明、有见识”的父母可能会把更多钱花在宝宝的教育方面。

3. 小众升级需求

如果消费群体的人口基数只有十万量级甚至更少,升级也会更加极致。这种情况下,企业品牌很容易做成小众消费需求的代名词,小众市场成为企业发展遇到的第一层天花板。小众消费群体很多时候是所在领域的意见领袖,他们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到大众消费群体。企业如果沿着方向做努力,扩充品类、增加产品线等,企业就可以突破天花板,再上一个新台阶,比如加拿大鹅和安德玛。小众需求和大众需求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未来大众升级需求里面的伟大公司,很可能隐藏在小众升级需求市场里面。

 

“靠谱”AI类创业公司的特征侧写 | 源码内参

作者 郝毅文

观点

  • 在实际接触到的AI项目中,处于技术工具“造榔头”阶段的多,离产品化“造出房子”还远
  • 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缺口是技术型人才,但下一个缺口将会是商业化人才
  • AI类型项目主要退出方式还是被巨头收购(15年69起,16年84起),目前尚未看到哪家有独立上市苗头,和热度略逊的大数据领域也差距较大,基金退出渠道不明

一、AI:创投圈2017年最热方向

根据烯牛数据的统计,16年底-17年初,国内各大机构在关于今年投资方向的98篇讨论中,人工智能的提及次数占48次,是第二位“文化娱乐”的1.8倍。按Venture Scanner数据,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创业公司获得的融资总额达到了50亿美元,658个公司获投。市场火热程度毋庸置疑,但繁荣之下也有隐忧。

Source:CBInsights

二、产品化与估值泡沫

我们认同AI技术的普及和爆发是必然趋势,但回到实际接触到的AI项目中,处于技术工具“造榔头”阶段的多,离产品化“造出房子”还远。

对比同样To B为主,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的SAAS行业,AI领域有一定估值泡沫存在。

业内对SAAS公司有按Forward P/S 5-10倍来估值的共识,而AI类项目还在看人头,看简历定价阶段,或许存在按发表论文Paper数+H Index(学术产出水平)估值的P/P方法。

此外不少换包装的“准AI”项目也大量入市。甚至有些消费类项目,商业模式关键点并不在于AI技术应用,也在融资时凑热点,堆砌一些技术名词“忽悠”投资人。这反而掩盖了自身特点,带来不必要的技术DD,以己之短博人之长。

三、人才瓶颈 

人才需求爆棚,薪资翻番,创业公司招人难。北美地区16年AI开发的相关职位供需比是3:10。该领域人才在国内的供求失衡更为严重,或达到1:10。学术圈人才大量进入工业界,也有诸多大公司骨干按耐不住开始了创业。

Source:David Simonds

目前该领域最大缺口的是技术型人才,但下一个缺口将会是商业化人才:理解技术边界和实现机制,更懂行业需求的“翻译官”类型。

创始人背景:目前普遍受认可,也是最多见的创始人背景是有学术高度的海归博士,在产业圈公司工作3-5年,晋升快,又有商业思维的。

其次是大公司研发线高层创业以及教授选手,一般在副教授级别,30-40岁,有一定学术影响力,有全职下海决心的。科学家创业需要尽快找到商业合伙人,对要落地的行业非常了解的。

四、退出路径 

全球范围,AI类型项目主要退出方式还是被巨头收购(15年69起,16年84起),目前尚未看到哪家有独立上市苗头,和热度略逊的大数据领域也差距较大,基金退出渠道不明。在国内的环境中,大公司依然倾向收购资源和收入,对人才和技术的收购并不积极。

学术界的技术从论文想法到产品落地,再到成为行业常识的时间越来越快,具有技术收购价值的窗口期缩短。例如去年的热门软件Prisma所用到的风格迁移技术,概念最早发表于 15 年 8 月的一篇论文《A Neural Algorithm for Artistic Style》,3-4个月后,开源社区将算法速度提升了几个数量级,16年上半年有2-3家创业公司拥有这个技术,7月Prisma引爆朋友圈后,现在已有不少于20个团队在这个方向创业,也成为所有美图类的标配。届时技术收购价值也大大降低。过高估值的公司,自我造血能力跟不上的话,形势尴尬。

五、技术成熟周期 

前沿科技领域的创业公司需要尊重商业规律,寻找价值创造点,敬畏技术成熟周期。Gartner每年都会公布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创业者应审视自身实力,寻找技术到站距离比较近,或是至少有中途停靠补给站(商业化应用)的赛道,伟大的企业都从满足客户需求开始,而不是依靠赢得世界级的学术地位。

Source:David Simonds

 

AI领域巨头积极开源,平台类型技术很快会商品化。例如Google Tensorflow这样的框架,现在不少非AI公司都在实际应用了,就像3年前Hadoop的普及一样,靠这样的框架做AlphaGo还不可能,但分析一些离线业务数据已经足够。

 

六、源码所看好的AI领域公司特征

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纵观整个产业链,我们更看好应用层的行业解决方案公司,在垂直行业中找到价值创造点,能借助AI技术提升行业效率的,或者满足必须依赖AI才能实现的新需求。同时我们也看好沉淀有大量自有数据,未来可能用AI技术发挥更大价值的公司。

Source:网易 乌镇智库 源码资本整理

 

以下AI+行业会更早引来爆发机会:信息分发、金融、医疗、教育、安防、物流人流等。

Source: 源码资本三横九纵投资地图

未来的AI投资难成独立赛道,将会分散到各个应用领域投资中。源码坚信,AI技术是如今最激动人心和最具变革性的机遇,但AI在2-3年后将是一个消失的独立投资领域。它会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一样,成为基础能力,给每个产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也解放数以百万计现有工作岗位。

 

 “靠谱”AI类创业公司的特征侧写

  • 从技术创业开始,从技术层切入,找到优势点后,进入某个行业做应用;
  • 好切入点,有行业Know-how的高管团队;
  • 数据端卡位的意识;
  • 算法端可靠+性价比:基础算法不落后,创始人能卷起袖子解决工程问题;
  • To B创业公司占绝大多数,To C很少见。收入以项目制为主,初期一般是分包商地位。赋能传统中间商/集成商/代理商是这个赛道里好的商业模式。

张宏江博士加盟源码资本任投资合伙人

源码资本今日宣布,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金山软件CEO张宏江博士加盟源码资本,任投资合伙人(VenturePartner)。

张宏江博士是世界多媒体研究领域一流的科学家,是计算机视频检索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获得过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协会)和ACM(美国计算机协会)两大计算机专业协会颁发的重大奖项,是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同时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张宏江博士也曾担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金山软件CEO;是声誉卓著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之后又于2003年创立了融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研究成果转换于一体的微软亚洲工程院(ATC),为本土软件产业贡献了众多杰出人才。

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表示:“张宏江博士是顶级的计算机科学家,也是一流的商业领导者。他对信息行业的深刻理解、广泛人脉和管理经验将给源码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投资投后,尤其是‘智能+’投资方面提供强大资源与助力。”

2014年成立以来,源码资本专注于“互联网+”,包括:金融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智能+”、“全球+”等创新领域投资。投资了包括:趣店集团(趣分期)、格上财富、银客网、智融集团(用钱宝)、随手记、磁金融等金融互联网企业;易酒批、壹米滴答、销冠科技、锐锢等产业互联网企业;美团、链家、蘑菇街、侃家等服务电商企业;以及今日头条、车和家等“智能+”,Zenjoy、Mybo等“全球+”企业。

曹毅表示,接下来在持续加注“互联网+”的同时,将增加“智能+”、“全球+”等创新领域投资。与此同时,源码资本还将继续吸引全球顶级优秀人才加盟,用最优秀的团队助力信息科技企业创造持久真实价值。

 

“新零售”下,线下门店何去何从 | 源码内参

作者 常凯斯

观点

  • 线下门店最近的“弱复苏”,只是电商的主动调整。长期来看,线下门店业态必须大力转型,才能适应未来的零售;
  • 未来成功的线下门店,需要做到:品类上侧重即使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控制上游供应链,和注重体验而非展示;
  • 未来线下门店更大的机会,来自于充分挖掘线下流量的价值,对于未来的零售,流量没有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只有获取成本和利用的充分程度不一样。

一、线下门店弱复苏背后,面临更深层次挑战

Source: 公司年报

近5年来,电商可以说是零售业唯一的主题。从最开始的3C,到服装,进而扩展到百货,电商几乎在各个品类都在以摧枯拉朽的势头颠覆线下门店。在电商的压力之下,线下零售从很早就开始谈转型,从2010年提出的全渠道,进而到后来的O2O、互联网+,直到最近的“新零售”,各种提法和概念层出不穷。

从数据上来看,经过了近5年的长期低迷,最近线下门店似乎也的确有了一些起色。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17年1-2月份,重点超市销售额同比增长3.8%,重点专业零售店销售额同比增长5%,显著好于2016年第一季度。线下门店似乎迎来了弱复苏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些转型还远远不够。最近的复苏与其说是线下门店的成功,不如说是电商的主动调整。过去10年,电商打线下门店,首先靠的还是价格。虽然牺牲了毛利,但是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口红利迅速扩张,同时利用上游账期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支撑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竞争格局的逐渐稳定和互联网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电商将价格和毛利调整到线下同样的水平,从而让线下门店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电商在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等更高维度变现渠道日益成熟,线下门店面临压力会变得更大。对于线下门店的困局,人流减少、电商冲击价格体系、租金上涨等痛点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缺乏对上游供应链的控制、对下游消费者的触达、以及全数字化运营的能力。无论是启动自营电商平台,接入移动支付,还是升级IT系统,大部分线下门店的改变只是修修补补的防御型措施,没有从根本上弥补效率上的差距。

二、消费转型、上游供应链与功能转变

我们认为,未来线下门店要想活下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品类上侧重即时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烟酒,零食,餐饮,咖啡,茶等任何和吃相关的商品,KTV,电影,教育,复印打字等服务型商品,这两种都是电商很难渗透的领域;

2)控制上游供应链:依赖第三方品牌的门店,很容易就会被电商平台在销量和频次上的优势碾压。只有控制品牌和设计,才有可能从供应链端提高效率,为用户创造价值;

3)注重体验而非展示:线下门店作为商品陈列和展示的功能将会被弱化,无论从货架陈列的数量还是排位的精准程度,线下门店都无法和电商相比。线下门店的优势在于打造以场景为中心的用户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商品品质和品牌的认知。

三、线下流量亟待充分发现

Source: 第一太平戴维斯

上述几个特点能成就一个优秀的品牌,然而,更大的机会来自于充分挖掘线下流量的价值。电商虽然发展迅猛,但仍只占社会总零售额的10%左右,绝大部分的流量和消费仍然在线下。所不同的是,电商通过运营的各个环节触达消费者,充分挖掘了流量的价值。而反观现在的线下门店,大部分还停留在商品展示的层面,连基本的交易数字化都还未完成。大量线下流量不仅没有被充分转化为触达,所带来的消费者行为数据也呈碎片化,并且被白白浪费掉。

从流量成本的角度,线下租金从2015年开始就已经趋于稳定,甚至有所回落;而线上流量成本则在飞速上升,从2012到15年几乎增长了三倍。如何充分挖掘线下流量的潜力,会是决定线下门店业态未来。

我们相信,未来的门店将会从以售卖为中心逐渐转为以流量运营为中心,而销售端将会线上线下一体化。随着线下流量数据的逐渐沉淀,未来流量数据的挖掘也会线上线下一体化,为更多维度的变现提供支持。线下门店形态的演化还在早期,新技术会在线下流量运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升整体效率。孩子王就是线下流量运营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孩子王的整个运营都是围绕着会员体系来做,会员销售额占比超过95%。运营会员的任务充分利用手机平台,落实到每个销售员头上,平均每家门店每年要开展1000场活动来增强用户活跃度。虽然母婴品类电商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孩子王仍然保持了超过50%的年增长。

对于未来的零售,流量没有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只有获取成本和利用的充分程度不一样。

 

曹毅:普惠金融进入“互联网+”、“智能+”同时发力时代

根据零壹财经《2016中国消费金融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P2P消费金融资产达到991亿元,同比增长90.9%,2017年保守估计将达到2000亿元。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加速发展。2016年,消费金融ABS产品发行51支,总金额达到936.32亿元,为2015年的6.76倍。

消费金融行业目前处于市场窗口期,2017年该行业将呈现什么样的变局,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在安信证券计算机消费金融高端论坛上谈到:

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机会将远超美国;P2P历史价值很大,不过P2F将成为主流;人工智能将对金融行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造。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受邀来跟大家做分享。源码资本成立近三年时间,主要关注信息产业早期投资领域。我们有“三横九纵”的投资逻辑,三个水平的推力是指“互联网+”、“智能+”、“全球+”;九大纵向是指垂直大行业。在一段时间内,我们会较多关注房、车、金融、B2B和内容社交等五大行业,“互联网+”金融是尤其关注的领域。

1. 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机会将远超美国

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机遇要比美国大得多。去年下半年在美国硅谷与A16Z的合伙人进行交流,美国主要是从优化存量的角度去创造价值,中国更多会从激活增量角度。

中国的金融市场,在存量优化的同时,增量激发的潜力巨大。美国增量市场不大,银行、保险、基金等发展均比较成熟,个人、企业被金融机构服务渗透的比例是高的。而中国的普惠金融蕴藏巨大增量市场,里面创业投资机会很大。

在评估每一个投资机会、创业机会时,我们重点看三个维度:天时、地利、人和。中国老祖宗讲的三个要素,“大事”尤其要看这三要素。

具体而言,我们看定义问题和实现路径两个维度。定义问题,清楚描述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路径,则是通过什么手段,用什么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2. 依托信息技术,五个解决问题的路径

供给层面,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不断走低,而发行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资金供给存在二元化、双轨价格问题。从需求层面看,金融产品渗透率低,尤其是个人和小微企业覆盖不足。

一端有大量资金以较低的收益率向外供给,另外一端大量金融需求仍然没有被满足。如何高效解决未被覆盖的金融需求和大量资金供给的匹配,从而达到优化存量、激活增量问题: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福音。

我们总结出五大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极高性价比覆盖传统金融覆盖起来不经济的市场。举例趣店、用钱宝:他们通过数据、模型、机器学习做风控,通过手机获取客户,不需要一个信贷员一个营业厅就可以覆盖千万级别消费者。几百元几千元的小额、分散、海量的信贷需求得到了满足,这在传统银行作业方式是算不过账的。

第二个路径是解决传统金融服务效率底下的问题。传统金融机构因为产权问题、激励机制问题,管理效率问题,技术利用率不高等原因,导致不能高效提供服务。那么这就给了创业公司机会。举例我们投的农分期,给农户做农机分期;银客集团,做中短期房抵贷;磁金融,做小微企业贷款。他们更快更好地利用了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提高效率。

第三个是路径是“连接”,更好的匹配供给和需求。举例壹财富做理财师跟海量理财产品的连接;以太资本做创业者和投资机构之间的连接。信息技术通过连接的方式,最大化匹配了供需,优化了配置。

第四个路径是大数据的普及和应用。举例资产360,通过大数据对金融的不良资产先做一个体检,形成更好的处置方案,未来甚至可以做不良资产的定价。

第五个路径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给整个新金融行业带来更强劲的推动力,比“互联网+”更加彻底的优化金融服务,不管是在投资端还是负债端都是有机会的。

最后,总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缺少优质资产;地利是依托移动互联网、依托大数据、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人和是中国大量的需求以及大量的优秀创业者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新金融”。“新金融”是继社交、搜索、电商、O2O等之后更大的机会。

3. P2P完成历史使命 P2F将长期成为主流

最后讲讲对未来的展望。P2P帮助中国的普惠金融企业迈开了第一步。最开始,我们看到金融机构资金不太愿意去服务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个人,但是P2P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状况。这是有很大产业价值的。经过几年的成长,普惠金融企业及其服务的市场得到了机构资金的认可,演变到现在的P2F(Peer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资金使用方没变,而资金的提供方成为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信托、保险等。在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已经预见到了,P2F将会是最主要普惠金融资产和资金的连接方式。

不可否认,P2P历史价值巨大。如果没有P2P企业去提供服务,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人是拿不到钱的。只有当你有很好数据表现,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才愿意来提供更大更便宜的资金支持。不过现在看来,P2F更适合中国国情,能更好的服务普惠人群。金融机构有更好的信用和抗风险能力,由他们来挑选普惠金融企业、项目做风控,会比一般老百姓专业程度更高。这是我们觉得非常好的结构。

4. 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刻的改变金融业

人工智能将对金融服务行业带来更加深刻的改变,比如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计算机视觉等。每个都可以对金融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个环节来形成价值贡献,参考人工智能在医疗、在教育等等领域的应用。我们觉得金融给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战场。因为这里边价值贡献足够明显、金融可以解决的问题足够大。

总之,普惠金融正在经历“互联网+”、“智能+”同时发挥作用的时代,我们对他抱有巨大期望。顺天时、应地利、谋人和,希望与大家一起在这个浪潮中发挥作用。

源码资本(SourceCodeCapital)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信息产业投资,目前管理5亿美金、15亿人民币。20多家新经济领袖出资人形成产业资本投资者联盟“码荟”。产业资本将在新经济生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源码资本将致力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高效结合,共同推动创新企业茁壮成长。

源码资本专注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智能+”、“全球+”等创新领域。代表企业包括:趣分期、格上理财、银客网、用钱宝随手记等金融互联网企业;易酒批、壹米滴答、销冠科技、微脉等产业互联网企业;美团、链家、蘑菇街、侃家等服务电商企业;以及今日头条、车和家等“智能+”企业。

成立两年多时间,源码资本及创始合伙人曹毅获得多项行业认可。被知名媒体授予诸多重量级奖项,包括:《财富》(中文版)2016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创业邦》“2016中国年度天使投资人”、创业黑马“2016年度投资家”、新京报“2016年度新锐投资机构30强”、清科集团2015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源码资本还担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理事单位,在早期投资机构中是唯一一家。

源码资本曹毅:创投人要不断学习,并抱有深远的使命感

中国创投行业从起步到今日千帆争竞的局面,不过用了十余年时间。创投行业为何如此火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投人?很多青年人都急切地想探明究竟。

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显然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当年还没从大学毕业的曹毅就已经投身创投行业,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本土创投人,见证了整个行业从无到有的完整历程。

11月3日晚,来自各大高校的上百名同学们早早就挤满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大讲堂,源码资本第一场校园招聘宣讲会在这里如期举行。曹毅也用自己12年的创投经历,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从业心得。

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

曹毅回忆起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自己刚入行时整个中国活跃的VC不超过10家,7000块钱的工资也无法与很多去百度、腾讯、微软的同学相比。但曹毅那时就已经认定——这是我参与到整个科技变革最好的角度。投资到企业,然后帮助这些企业家、创业者成长,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方式。

在正确的时代要干正确的事情

曹毅认为,一个人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当个人的能力和愿景,能够与天时、地利发生共振的时候,将产生巨大的叠加力量。反之,如果一个人处在欠佳的位置和时机之下,即便万分努力,也很难有所成就。

曹毅向同学介绍源码资本的缘起和发展

所以选择人生道路,首先要关注外界的变化和找准时代脉搏的主线。第二位才要考虑去什么行业,去具体哪家公司。

找准时代主线,听到当前世界的最强音,接下来你就要去找到能最好接收信息,并能产生反馈的地方,这里的行业和公司才是你应该选择的。在正确的时代要干正确的事情,否则你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未来每一步的选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的分配都要想想你是不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了合适的事情。

要寻找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行业

曹毅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青年们, 从校园走入社会一定要找到可以跟行业发展共振的角度,一定找到持续向上,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行业。

曹毅与源码同事回答同学提问

价值从何而来?曹毅认为,第一种来自新资源的开发,第二种价值来自于资源配置。把已有资源配置好同样是一种创造,并且它能创造的力量和贡献幅度超出想象。股权投资在做的事情就是资源配置,并不断寻求怎样才能把资源配置得更好。

曹毅指出,在人类历史上面,有很少数因素具有非线性的发展效应。

第一种是科技,借助工具和科技的力量可以让原来的事物发生质的变化,让原来不值钱的事物变得很值钱。第二种是资金,资金可以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如果滴滴打车靠传统企业的滚动模式发展,这家企业可能早就不存在了。就像鸡蛋放在烈日下暴晒10个小时也不会变熟,而在热水里面煮熟只需10分钟。资金的作用就是在短时间内集结庞大的力量,让一件很难的事情在关键节点上能够突破边界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参加宣讲会的同学

当人类把两大非线性力量结合在一起时,就可以形成一个科技乘以资本的双引擎,其产生的巨大力量可以让各种经济模式从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促成社会更快的进化。

创投者永远不能停下来

对所有准备或已经投身创投行业的人们,曹毅最后给出了一个忠告:永远不能停下来。Never Settle

可能你已经进入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得到了优越的社会地位,会洋洋自得,纵情享乐。如果这时停下来,就像爬珠峰才到五千米就开始安营扎寨,纵然风景和视野俱佳,但是你并没有从最好的角度看到整个世界,你个人的小宇宙的高度、广度跟深度都被定格在了五千米。

所以永远不能停下来,永远要想怎么样能够让自己的小宇宙变大,更好地发挥这一生的价值,不断去想、不断去尝试、不断去突破!

现场学生向源码人提问

稀缺资源里包括科技、资金,其实最重要的还有人。以后能源不会稀缺,土地不会稀缺,房子也不会稀缺,但是极好的科技,好的资源配置能力以及不断追求创造价值的人是最稀缺的。这就是源码资本认为能驱动世界变革的三要素——资金、科技和人。

如果一个创投人没有自我驱动,没有不断地学习挑战自己,就是对资金和科技的浪费。有的资金会被闲置,有的资金被投到了落后行业,有的资金被投给了错误的创业,每一笔投资,每一分钱的投入如果投到了不好的地方,曹毅认为这都是一种犯罪。

所以,曹毅不断强调,每个自我驱动的创投人都要不断学习,并要抱有深远的使命感,这个使命就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创造持久真实价值,用科技跟资本的力量能够推动经济进化的使命,只有这样的使命以及不断学习的执行才有可能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

现场收取同学报名简历

 

曹毅:源码资本的“三横九纵”投资地图

以下为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演讲全文:

自网易新浪搜狐“三大门户”成立至今已有近20年,中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历程和过去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一样波澜壮阔。整个行业市值也从2004年(那年我撞入VC行业)不到百亿美金增长到了今日的7000-8000亿美金。腾讯市值从2004年上市时的接近10亿美金增长到今天的2600亿美金,和阿里巴巴交替占据亚洲第一市值企业的头把交椅。

为什么信息产业在过去20年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长?未来产业发展的机会将出自何地何时何人?整个产业最终将能达到多大规模?我想这是每一位从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想明白了你就有机会成下一个马云、马化腾、沈南鹏或者孙正义嘛,哈哈。

从业12年来,我每天也在观察、在探讨、在思考、在实践、在总结,一路上有错过高山,也躲过了很多地雷,更从众多精英那里吸取经验,不断走出“迷误”。不管阳光还是雨露,我每天都深深沉浸在这场伟大的“信息革命”中并乐在其中!今天做个小结与诸君分享,就当抛砖引玉,为“信息革命”贡献点滴。

我国信息产业惊人的成长究竟源自哪里?我想主要来自两大力量:“摩尔定律”驱动的强大计算供给推力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带来的经济行为拉力。

附图:“倒金字塔”信息产业进化全局

供应推力:摩尔定律下,计算成本、存储成本、传输成本不断降低,巨大能量像核反应堆一般从内核底部一浪一浪地传导到应用末梢,将各行各业应用端滋养得日新月异和生机勃勃。

需求拉力:各行各业都逐步被信息化“激发”,或早或晚启动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产品、服务、配置方式,一发而不可收。以最早被“激发”的媒体行业为例,从图文到短视频,再从高清到移动高清,消费者需求的“贪得无厌”刺激行业快速发展。

由于在IT“基础设施”环节——包括芯片、OS、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等,美国企业目前仍拥有明显领先优势且覆盖全球市场,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将更多关注应用层的创新。接下来我们重点看看顶端应用层的发展逻辑,下一个大创新机会将出自何地、何时、何人?

1. 地利:“三横九纵”

我们把应用层“信息革命”分为了三大浪潮。

附图:应用层“三横九纵”投资地图

第一波是互联网+”浪潮。在线化“搬家”是过去20年最重要主题,也是为产业打好了最重要的第一步基础,可以称之为市场经济2.0” “搬家”顾名思义就是将线下成形的经济行为搬到线上,最大的价值体现就是可以让资源配置更有效、优化存量激活增量、让大众中小企业都可以低成本享受高品质产品服务。例如最早的媒体在线化“搬家”,可以让消费者通过三大门户随时免费看全世界的“报纸”和“杂志”,让那些不买报纸的人也可以形成获取资讯的习惯;同理,在随后的零售在线化进程中,老百姓原先只能买周边百货商店、集市的商品,现在可以通过淘宝、京东、唯品会、蘑菇街等电商随时买全世界的商品,且价格便宜;企业行业也在被互联网渗透深入,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流通也更有效。我们投资的易酒批在帮全国1000多万间小终端商家(餐厅、烟酒店、便利店)做更优质有效的采购;在最近几年的金融互联网进程中,巨大的未被服务(好)的消费者和企业群体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润泽。原来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把中低收入人群、中小企业认为是“丑小鸭”市场,如果用传统柜台、客户经理服务方式去服务他们是严重不划算的。像我们投资的趣店、用钱宝、银客等新金融企业,则是利用互联网获客、远程大数据风控、高效内部信息系统管理等新武器,将原来的贫矿变成了银矿金矿。这就是典型的激活增量的例子。

互联网+大致分可以两大阶段:前半段是PC互联网+,后半段是移动互联网+和IOT+。前半段主要解决“中高收入人群”、“随时”、“大配置”的问题,后半段主要解决“全民”、“随地”、“新供给”的问题。在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迁徙转移的大趋势中,有些互联网领先者成功拿到船票继续坐稳江山,有的则没有成功迁徙,被新气候扼杀。

第二波是智能+”浪潮。“互联网+”为“智能+”浪潮做出了三大突出基础贡献:连接、数据累积和大量使用场景。有了这三大要素,人工智能才能展翅腾飞。好比人有了大脑,但需要阅读前人书籍做学习(数据累积)、需要实践场景(使用场景)、需要能调动四肢(连接)。这里的连接包括人和人的连接、人和物的连接以及物和物的连接,有了这些连接,将可以实现电子调动电子、电子调动原子。

以媒体内容领域的“智能+”为例,我们投资的今日头条就是在向民众提供一个“私人内容消费秘书”,可以像企业高管和富人一样有专门的助理秘书帮他们剪报读报、挑书说书;在生活消费领域,美团点评给大家提供吃喝玩乐电商服务,下一步他们也会像亚马逊推出Echo/Alexa一样,推出“私人生活服务秘书”,让用户能更便捷、更准确找到自己想要的线下消费去处;在出行领域,美国的Google、Uber和Tesla正在展开厮杀,争夺无人驾驶领域的最后赢家,要为用户提供“私人司机服务”;在制造业上,“机器工人”的就业渗透率正不断提升……最终这些“专业化机器人”会不会被统一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机器人”,我想应该会的。未来这个“超级机器人”的对手将只能是生化人了。

如果说互联网+”浪潮主要是在做资源配置,优化存量激活增量,但本质上还是在帮助线下经济往线上搬家,没有创造全新产品;那么智能+”将会创造出全新物种即机器人,这将是更高级别的价值创造。

第三波机会是全球+”浪潮。“全球+”时代已经到来,只是还没有做好均匀分布。全世界都需要信息革命带来的巨大福利,只是大部分国家并不能很好的为本国居民和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最终将主要由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来给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优质信息产品服务。

华为的成功证明中国企业是有能力进入到全球主流国家的核心细分市场,我们也看到像海康威视、昆仑万维、360 Security(摩比神奇)、Apus、猎豹等也都在海外取得了很不错成绩。依托中国足够大的底盘市场、不断更强大的政治文化影响力、庞大的人才池、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国的企业将赢得全球市场半壁江山。

例如我们的LP昆仑万维就是6年前中国数字出海第一批代表,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英语基础一塌糊涂,公司在海外毫无基础储备,但凭借中国网页游戏和手机游戏优秀的开发资源和运营经验,硬生生咬下一块大市场。今年昆仑万维更通过收购Opera、Grindr等进入更高级赛道。我们投资的另一家企业摩比神奇,其运营的360 Security等工具软件已经积累了数亿月活跃用户,特别是在美国这个主流市场拿下了千万日活用户,不容易但也合理。这些都表明“全球+”浪潮才只是刚刚开始。

2. 天时:“冬春夏秋”

我们认为整个信息产业处在寒武纪的下半段。虽然已经有一些大物种形成了帝国割据之势,但无数新物种还是在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下不断应运而生。

上面三横九纵”27个格子,各自有其发展天时,冬春夏秋,即为冰海、蓝海、紫海、红海,代表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冰海”时期水温太低生物缺乏足够要素发展,这个阶段我们密切关注水温等待早春发芽的那一刻;“紫海”领域继续值得争取,因为这个领域的新企业如果抓住关键要素将能获得爆发式增长。

我们更看到还有不少蓝海和冰海领域正等待创业者和投资人去拓荒建设。

3. 人和:“独孤九剑”

现在的创业者需要练“独孤九剑”,要能破剑、破刀、破枪、破鞭、破索、破掌、破箭、破气。既要能找准用户痛点需求快速切入,又能逐步建立根据地展开阵地战,在战略、文化、组织、宣传、募资、战术等都要具备不俗实力。

“互联网+”浪潮正深化到更多的行业。比如说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媒体相比,涉及到零售、传统分销等环节,创业门槛更高,跨界难度更大,但与此同时它的竞争对手也相对较少,成功率更高。当从“互联网+”进阶到“智能+”时代后,创业者更不仅要懂行业,还要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设施和想法。新浪潮对创业者的要求正越来越高,只有练就“独孤九剑”,集齐“七龙珠”方能笑傲江湖啊!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信息产业到底能达到多大规模?我们认为这个市场规模将会有15万亿美金,与美国GDP基本处在一个量级。目前中国信息产业所有企业总市值应该在7500亿美金左右,目前“互联网+”至少还有2倍以上空间(想想互联网金融、蚂蚁金服);进入“智能+”时代将再有5倍以上想象空间,届时机器人将无处不在;进入“全球+”时代后,中国企业的服务对象将从13亿人变为70亿人,即便只占半壁江山也可以获得2倍以上发展空间。所以总体算下来,整个行业还有20倍的增长空间呢…怎么样,现在的我们都很幸运吧!

到那时将不会再有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公司这样的称呼,因为这些都将和水电煤一样成为每个企业的最基本要素。最终一家公司的价值领地将来自于:拥有什么样量级和质量的连接,拥有多少独家的有价值数据,以及自己的品牌价值。

 

源码资本曹毅:“互联网+” 告一段落,下一波浪潮是“智能+”和“全球+”

2014年曹毅创建源码资本,投资涵盖多个细分领域,包括互联网金融、产业互联网、游戏娱乐、O2O、出海互联网等。

源码资本专注于TMT行业早期投资,目前管理规模约5亿美元和15亿人民币。源码资本的一大特点在于——集合了近30家IT产业领袖企业创始人及高管,形成由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码荟”生态圈,形成产业资本超级连接器。

曹毅曾任职于红杉资本,有着十多年创业投资经验。两年多来,源码资本投资了包括:

趣分期、 格上理财、银客网、用钱宝、以太资本、农分期、随手记等新金融企业;
易酒批、卡考、优办、微脉、百布、锐锢等产业互联网企业;
美团、链家、车和家、焦耳外卖、海那边、蘑菇街等服务电商企业;
以及今日头条、摩比神奇(360 Security)、Zenjoy等数字出海企业。

曹毅有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他指出:

由于产业资本往往不会投很多早期项目,一般会看到胜出者时才会准确出击。
创业企业要避免早期的时候站队,先搭好自己的架子,之后才能和巨头对话,形成兄弟关系、合作伙伴关系。

邦哥在2016创新中国总决赛暨秋季峰会上专访曹毅

一、投资新风向

投资与创业企业,构成了创投的供需两方,近年来,二者都在发生新的变量。曹毅认为,就投资而言:

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及传统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创投领域做VC、PE。

同时,保险、银行也有进入股权投资领域的迹象,可以给市场带来了几十万亿元的资金量。

曹毅告诉邦哥,资金供应喷涌让一些已经跑出来的领先企业受益最多,发展成熟的“互联网+”赛道会得到进一步资金支持,可以更快占领市场。

▪ 阿里、腾讯、美团、今日头条、滴滴、京东等大企业拥有着强大的资本调动能力,将会是最大受益者;

▪ 各行业前两名的企业,也会得到一定资金支持;

▪ 偏保守、投资局势比较明朗,或者公司风险不大的行业,也会受益但是竞争会更加激烈。

由于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等原因,早期创投领域不会有资金大量涌入,“早期创投领域的竞争压力相对轻一些,但每个投资机构都应该选择自己最有竞争力的角度切入,不能没有清晰的竞争策略”。

二、创业新浪潮

“互联网+”喧嚣仍盛,但在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看来,“互联网+”其实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互联网+给全社会带来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积累,为很多行业做好了连接,更给创业新浪潮的下半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基于上述判断,曹毅给出了未来的两大创业方向:“智能+”和“全球+”。

1、智能+。所谓“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线下产业,用互联网帮助线下产业做更好的资源匹配,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当“互联网+”做好了连接和数据的积累之后,人工智能就可以开始发挥用武之地了,即“智能+”——原来是由人去配置资源,接下来将会是用机器、算法更智能地去配置资源。
曹毅认为,今年是人工智能元年,行业仍处于早春阶段,但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教育、金融、安防之类的公司涌现出创新端倪。

2、全球+。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创业公司同一个全球市场。海外淘金热潮来临,像360、猎豹等第一批出海公司已取得不错的成绩。
曹毅认为,这股创新力量会越来越大,出海公司越来越多,大到BAT、小到新创公司,很多都在采用“降维攻击”模式,或者利用成本优势去抢占海外市场。
曹毅指出,这两个大创业主题都会持续5~10年,未来1~2年还不会很快爆发。最近两年的创业机会仍是在正处于收官阶段的“互联网+”。当然,创业者也应该以持续长期的心态参与到即将到来的“智能+”、“全球+”创投大潮中去。

三、产业资本超级连接器

曹毅把源码资本的打法和阶段性定位定为“产业资本超级连接器”——创业企业和产业资本早期不方便合作,没关系,可以通过源码资本。作为中间媒介,帮助创业企业与产业资本进行合作,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帮助创业企业发展。

源码资本的出资人LP来自于30多家顶级企业,包括A股、美股、港股上市公司、BAT高管等,拥有庞大的资金、业务和牌照等社会资源的积累。

源码资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通过“码荟”组织形成了一套为创业者服务的生态体系。

“码荟”是一个类似同学会式的创业交流和互助联盟,LP们就像高年级同学,被投公司就像低年级同学,“码荟”帮助两者对接,通过内部分享,定期沟通和头脑风暴等形式实现资源互通互助。

以源码投资的企业“易酒批”为例,它给中国1500万个餐厅、便利店做酒类为主的快销品供应。源码帮助“易酒批”引入了美团作为战略投资人。因为两者业务的合作是非常直接的,美团上的400万个商家可以作为“易酒批”最直接有效的客户群,与产业资本结合后的良好发展前景帮助“易酒批”迅速拿到了C轮融资。

四、在27个空格里寻找投资机会

关于自己的投资体系,曹毅形容为“三横九纵,铺成一张投资地图”。

三横指的是“互联网+”、“智能+”、“全球+”三个不同的水平维度;
九纵指的是九大垂直行业,包括媒体、通信搜索、出行、餐饮衣食住行、产业B2B、企业信息化、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

三横九纵,形成27个空格。而每个空格领域,都处于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成熟程度:

有的已经熟透,空格灰掉;
有的正值红海;
有的是蓝海;
还有一些极其不成熟的,是冰山阶段。

“当水温达到一定程度,就是源码花精力的时候”。曹毅说道。

有的空格领域5年前就已兴起,比如媒体,传统杂志、报纸的“互联网+”是网媒,但当“智能+”出现后就有了新的可投资空间,例如通过智能化的运算形成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所以曹毅才会选择投资今日头条。

未来“全球+”同样可以在媒体创投领域奏效,“全球化的今日头条在哪里?这就是现在需要找到的创投机会”。

五、时代需要三头六臂的全能创业者

成立基金2年来曹毅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的创业者跟以前不一样。

一方面,时代对现在的创业者的要求更全面。几年前可以一美遮百丑,虽然一个创业者在其他方面明显有短板,但因为原来的行业相对来说需要具备的成功要素数量少一些,创业还相对比较简单。

但现在对团队要求很多:

1.技术、团队和吸引社会资源的支持能力;
2.跟政府做沟通的能力;
3.非常了解传统行业的发展脉络;
4.更全面、更善于整合资源、更国际化等。

另一方面,现在的企业成长模式不一样。创业公司未来的成长,已不仅仅是依靠VC、PE实现IPO,而是要联合产业资本,通过并购或IPO共同促进成长,投资机构也应该更好地顺应这种趋势。

500+ 位投资大咖、超过 2000 位投资人、500 家创投机构,12 支天使战队、8 大专场、109 个创业项目巅峰对决,诠释创新中国的无界之魅。

 

源码资本曹毅:越跨界的创业企业,成功几率越高

2015年,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成功概率只有5%左右。在这个残酷数据的背后,是无数创业者的迷茫: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创业的成功率?怎样才能在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阴影中寻求突破?

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今天在杭州的“创新中国秋季峰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就像集齐七龙珠可以召唤神龙一样,当一个创业企业越跨界时,它需要集齐的成功要素越多,其成功概率也就越高。

源码资本作为一个产业资本的超级连接器,希望帮助创新企业与资本合作,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推动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帮助更多跨界创业项目实现自己的价值。

曹毅表示,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最开始就是典型的跨界创业。像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最初就是把原来报纸杂志的形态搬到互联网上来,实现了“互联网+报纸杂志”的简单跨界,但这跨界背后需要创业者既懂媒体又懂互联网,当时很多媒体工作者都没能抓住互联网+媒体的创业机会。

跨界创业在信息革命进化过程中正不断的变化和延伸。“互联网+”正深化到更多的行业。比如说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媒体相比,这涉及到零售、传统分销等,创业门槛更高,跨界难度更大,但与此同时它的竞争对手也相对较少,成功率更高。当创业进阶到人工智能时代后,创业者不仅要懂行业,还要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理念,创业要求更高了,相应的创新机会也自然更多。

至于创业者们担心的互联网巨头挤压生存空间,曹毅则表示无需过度担忧。过去五年以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产业资本确实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任何行业都会有一个商业模式变迁的阶段。美团王兴曾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上半场有很多大家伙占据了市场的高地,但下面四个变量的存在让创业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一、人才有流动性。
二、资本有流动性。
三、政策会有影响,比如反垄断。
四、科技基础设施会有颠覆性变化。

首先,在大企业的体系里面,人才会自己突破,很强的天才级人物会主动跳出来。
其次,虽然BAT很有钱,但如今BAT之外的资本也非常多,资本依然会青睐有前景的创新项目。

此外,随着商业模式的变迁,每个清醒的企业总有它的边界。像腾讯目前只做两个半业务:IM、数字内容发行,还有半个是媒体,剩下的就是做生态投资,不管是出行的滴滴,还是餐饮服务行业的美团,还有电商行业的京东,腾讯通过占比15%-25%的战略投资进入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创业者们不用去特意排斥这些战略投资者,因为如果利用得当,战略投资者会帮助项目实现更快的成长。

曹毅以源码投资的企业“易酒批”为例,它给中国1500万个餐厅、便利店做酒类为主的快销品供应。源码帮助“易酒批”引入了美团作为战略投资人。因为两者业务的合作是非常直接的,美团上的400万个商家可以作为“易酒批”最直接有效的客户群,与产业资本结合后的良好发展前景帮助“易酒批”迅速拿到了C轮融资。

曹毅强调,源码资本将作为产业资本的超级连接器,帮助创新企业与产业资本及金融资本合作,让更多的跨界创业项目能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