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 系列课程八:疫情影响下企业融资策略建议

随着疫情的深入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迎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医疗系统运转、物流供应链亟待扩能,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与远程办公则成为刚需,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危机之下孕育着新的生机。为应对疫情之下的新形势,源码资本投后服务团队策划了「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系列课程。2月3日至16日,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就员工休假复工、创业公司融资、远程协同办公、财务现金管控、政策解析借力、销售团队管理以及等主题进行线上分享,希望从各个侧面为码荟成员提供智力支持,解惑释压,共同面对挑战。

  • 目前一行两会对于企业融资有哪些针对性的政策出台?
  • 政策支持之下,企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途径?
  • 正常情况下,企业常用的融资路径有哪些?
  • 疫情下,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有哪些针对性的建议?

除了股权融资方式,疫情之下创业企业还应多寻求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寻求融资,以抵御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冲击。为此,本次课程特邀嘉宾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从目前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入手,解析了疫情之下的各项企业融资政策支持。从疫情下的特殊融资方式、常规融资方式以及其他融资方式三个角度提供了一揽子的融资路径参考。从实操层面,赵行长还提出了四点融资操作过程中的建议,让企业明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眼中的“好孩子”画像。

分享嘉宾

赵卫星

四川新网银行行长、执行董事            

以下为本次课程分享实录: 

一行两会多措并举,为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这次疫情对企业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在持续的关注,金融机构也在关注。整个疫情出来以后,一行两会都公布了很多举措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具体政策如下:

2月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支持防范新疫情的通知》,在这个通知里面可以看到四点情况:

第一,加大融资支持、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抵御疫情影响。如受疫情影响到期还款出现困难,可予以展期或续贷。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银行都开始下调对公司、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调整达到15%以上,平均在10%左右。同时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三到五年,甚至五年以上的贷款)方式拉长整个还款周期来支持相关企业抗击疫情。企业融资受到影响的,再贷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相应的金融机构申请展期或续贷。在疫情时期,企业的征信不会有影响。

第二,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 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各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如果有哪家金融机构提出停止贷款或者压缩贷款金额,再或者抽贷的话,都可以向监管部门(央行或者银保监会)提出要继续支持,各家金融机构必定会按照文件通知的要求来执行。

第三,建立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审批放款等金融服务的效率。

通常一笔公司的贷款,要1到3个月的审核周期。但是这次疫情下,监管部门要求简化业务流程,不同贷款品种简化之后效率非常快,尤其是信用类的贷款,有一些业务可以做到以“天”为单位。

第四,对市场融资有困难的防疫单位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业务范围去调整信贷安排,合理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

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比如说国家开发银行对农业、小微企业长期有开发政策性的支持。目前据我所知,像国开行已经调整将90%的信贷用于满足疫情的企业融资。

2月14日,银保监会的普惠部李均峰主任也介绍了银保监会对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的政策安排,也谈到四点:

第一,贷款分类上,因疫情出现贷款逾期的,在一定延缓期期内还款不计入不良贷款,不影响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现在一般性的银行都会调整1到3个月,整个期限内不影响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记录。也会随着疫情和大家复工的情况,去看1-3个月内是否逐渐根据疫情的情况进一步扩大延缓期限。

第二,允许银行进一步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这意味着原先可能企业内的不良率是2%,有可能在疫情期间里面会升到3%到5%,意味着银行更大胆的进行信贷投放。

第三,进一步落实尽职免责的要求,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不能还款的,视为不可抗力。这意味着银行不会去追究经办人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银行的基层管理人员敢于放贷。

第四,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导致不良贷款形成损失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地简化内部认定手续,加大自主核销力度。这几点全部都是在解放银行的监管指标和尽责免责条款,用于鼓励银行向疫情影响的企业进行信贷融资。

2月15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围绕着增量、扩面、降价、提质的总体要求,确保小微企业的整体信贷增长不受疫情的冲击。提出五条政策:

第一,加大对受困小微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小微企业的整体信贷增长不受疫情冲击。到现在为止,1月份、2月份央行对每家金融机构都会有一个月度的信贷额度管控。目前整个央行的信贷额度管控都是宽松的,不做逐月的信贷管控,希望银行能够加大信贷投放。

第二,力争今年的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成本在2019年的基础上持续下降。

央行和银保监会作为一个强制性要求,要求每家机构每个季度的贷款融资成本须在上一个季度的基础上持续下降。

第三,聚焦小微企业应对疫情的融资变化,合理地优化简化业务流程。

第四,更精准的做好续贷融资。

第五,结合疫情的需要,进一步落实风险管理和尽职免责的相关制度,提高基层行敢贷愿贷的积极性。同时,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政策支持之下,企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途径?

一、疫情期间特殊融资路径

我们看到一季度人民银行已经公布了将向主要的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重点省(市、区)提供总计3000亿的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所谓专项再贷款是指人民银行向银行提供贷款资金来解决银行向企业资金投放的要求。再贷款定价非常便宜,基本上都在2%-3.5%左右。我测算了一下,企业的平均负债成本可以降低1%。专项再贷款的资金是用于重点企业去防控疫情需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什么叫重点企业呢?主要是指保障疫情所需要的医疗设备、民生保障性企业。

这两天问了一下几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整个再贷款投放是紧锣密鼓地在开展。比如,四川成都有一些种养殖户已经拿到了四大行或者是股份制银行(浦发、民生、招商)的再贷款资金,没有拿到的也处于审核过程中。再贷款资金到位速度远远超乎于我们想象,估计全国将近有近千亿再贷款进入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投放了,三千亿不是一个虚的数字。

二、企业常用融资路径

归纳起来总共有三种路径:信用类融资、保证类融资、抵质押类融资。

所谓信用类融资是指以借款人信用发放,不需要任何的担保措施。但是由于银行讲究的是风险定价,高风险高定价,低风险低定价。信用类的贷款因没有抵押或质押担保的手续,相应的贷款利率会稍高;优势是该方式不需要担保,办理手续相对简便。

抵押类贷款是指企业或者是个人以抵押品作为物品保证向银行取得的贷款,一般来说房产、土地、生产设备、原材料等物品抵押比较容易获批。

保证类融资类似于向担保公司担保或者是由其他的企业做担保的方式。

下面逐一解释这三种融资方式如何取得?

信用类融资方式。以新网银行创客贷为例,采用纯线上无抵押纯信用的方式。主要是扶持民营经济里最核心的草根创客,现在的客户有培训机构、水电煤的服务机构,有夫妻老婆店、餐饮店,有批发零售的店。因为这些机构没有抵质押物,一般都是租赁的经营地点,甚至是在线的方式,无法满足银行融资的相关条件;同时,大量用于资金周转,如发放工资、采购原材料、采购货物等,它的贷款特点时间短、金额小、频率快、用款非常急。国内开展这一类的业务都是用数字化在线技术实现,通过企业日常经营(工商注册登记的信息,企业税收信息,企业供销进货以及在电商平台的销售信息)过程中留下的数据进行风险评测。

这种方式下会产生一些特点,比如说因为作业成本低,所以大量应用随借随还。想借的时候就可以在申请的入口借,想还的时候、资金周转回来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还,不受一些贷款固定期限的影响。同时,放款金额相对较小,像创客贷大概在5000到100万左右。今天市场上在线方式的信用贷款,基本都在这个金额区间。大致的利率定价各家银行不等,在9%到12%之间。

触达的方式:各种在线入口都会有,比如说当地政府的网站上,税务网站上,工商注册的网站上,都会有接入的入口。还可以主动搜索银行的APP、银行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在银行所提供的在线入口里进入。

抵押类融资方式。以民生银行为例。民生银行以贸易型、服务型的行业为主,制造业为辅,重点支持一些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聚焦消费升级成长型的龙头行业;同时密切关注高端消费市场下滑和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受电商冲击的行业;高度关注“去产能”政策行业,特别是五小行业,(小化工、小水电、小五金、小纺织、小农机)以及供需弹性较大、周期性波动较强的行业。以上行业很难获得银行的直接投放,但供应链融资除外(以上行业不在银行的视野范围内,但有可能在供应链的范围内)。

在这些行业项下,每家银行会去制定退出类和限制类的行业,并对每个行业制定行业政策:对限制类的行业,在办理抵押业务时反而不受行业的制约,这是很特殊的一点,也就意味着抵押业务会随行业制约减缓;

抵押物的要求里,比如各家银行设计普通住宅抵押率一般在60%-80%不等,民生银行不接受第二顺位抵押,意思是企业的房产已经被一家银行抵押了,但是抵押率只有60%,还有40%是空余,有一些银行是接受第二顺位抵押的,再去抵押剩余的价值,再去打一些折扣。在标准抵押业务中,包括住宅为抵押物,或者商业用房为抵押物,根据抵押物不同的属性,在满足抵押率项下设定贷款金额。比如普通住宅还是高档住宅,繁华街区的底商还是商住两用,还是写字楼,各家银行都根据抵押物的属性设定不同的抵押率。

同时,民生银行推出了“云抵押”——在线抵押贷款的方式,来满足多场景、多经营场景向下办理抵押物,最高的贷款金额额度可以达到1500万,最长的贷款期限可以达到十年。“云抵押”是民生银行的创新点和核心业务;民生还推出了“云快贷”的产品,是以借款人本人及其配偶100%拥有的普通住宅作抵押的综合授信业务。在互联网渠道可以直接申请,由系统审批,人工进行办理抵押手续,最高额度为600万。

另外还有土地、工厂、设备等也可以来做抵押物,但是不同的抵押物由于变现时间、处置金额和时差,愿意接受的大小,每一种不同的抵押物背后的抵押折扣率设定的不同。其实各家银行都会有类似的产品,额度也基本类似。

供应链融资方式。以小米金融+招商银行为例。供应链融资是银行解决核心企业上游采购或者是下游销售供应链中的企业流动性资金需求的一种方式。小米供应链金融大致流程如下:小米集团供应链金融推荐优质的企业给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审核日常小米、小米生态链的企业的交易,以及交易总额和日均的授信金额进行审批,并向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投放资金;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来支付货款或者是销售链进行销售,同时向小米去发送定制的货物或者销售链完成销售;小米再回款给招商银行。

在供应链中会出现非常多的金融产品组合,去满足采购或者是销售的需求延缓整个的货款支付,或者是提起货款到帐的需求。在这个业务流程中,核心企业会与银行设计融资方案;同时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供应链的授信;签订框架协议;推荐上下游的链条中的融资企业;定向向银行去反馈企业的订单信息和数据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在小米的生态链中,企业授信的期限跟金额会根据上一周期的付款金额和付款周期设定,从而来匹配整个的资金和用款周期。所以,供应链的业务跟企业的资金周转相对的吻合程度会比较高。

一般来说,每家银行都会设定一个准入的门槛。以招商银行为例,其贷款额度以年采购量为基数,原则上不超过一年的采购量50%,每次贷款的提用不超过6个月;总的贷款定价一般在5到7个点之间,如果有增信措施,企业加了抵质押担保业务,整个贷款定价还可下浮1到2个点;授信的条件是没有其他的业务余额,且合作金融机构不超过两家等。

在整个供应链融资里面,其实贷款是一种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说开信用支付类的产品、开银行的承兑汇票等等。开银行的承兑汇票相当于企业支付的资金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先行支付,货物到货的时候,或者是销售完成时再进行延期付款,这也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方式。

三、其他融资路径

债券融资。债券融资又分为:企业债、公司债和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工具(超短融、短融、中票等)。

疫情期间有一些特殊的发债政策,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也提到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发行公司债特事特办,对于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和资产涉及疫情防控用途,以及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企业,支持发债。同时可视具体情况给予评级费用减免或者是延持收取评级费用。

资产证券化。普通企业贷款通过特殊载体(SPV)来实现资产证券化的融资,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方式。

典型的交易结构如下图所示,有计划管理人实现资产专项计划、也有监管银行和托管银行实现整个的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这种结构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分级,比如说优先持有机构,自己来发行。

资产证券化分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信托型资产支持票据。在企业资产证券化项下,审批方式由交易所出具基金业协会的备案和无异议函,由证券公司和基金子公司作为承销商为企业发行;可以把融资租赁、应收帐款、小贷、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发行。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多的融资方式。包括融资租赁(生产设备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先行租赁、分期偿还);保理融资;股票质押、员工持股、定向增发等等。

对小微企业的四条融资建议

银行眼中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其实银行关心的更多不是抵押物,银行永远看重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所谓的第一还款来源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常经营状况,尤其是正常的经营收入和经营流水,根据企业的能力以及还款的意愿来确定额度、定价等。这里面包含自身经营好、企业主素质好、合作意愿好、社会口碑好、风险缓释好,有很强的销售链、采购链等等,这个是银行眼中特别容易接受的企业形象。

银行眼中特别不接受的形象来自于六点:企业主对经营项目没有明确的规划,对银行的投资额度也没有任何的概念;企业主及企业征信查询记录过多,有逾期记录;企业主投资了偏金融类的企业,有一些非经营的偏好;行业投资回报率下滑,企业主盲目投资不熟悉项目;企业借款的用途无法落实,借款大量运用于固定资产建设。这是银行眼中的高风险客户的特征。

四条建议:

第一,认准一家,朋友交到底。企业要敢于进银行的门,要与银行加强沟通,并且保持长期密切的业务关系。选择一家主办银行,想在哪家银行贷款就要尽量在那家银行集中结算,便于信用积累;多多尝试银行的创新业务。

第二,诚信经营。诚信经营是稳定合作的基础。企业一定要重视诚信的市场价值。

第三,稳抓稳打,步步为营。良好的经营状况是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关键指标,企业要主营业务突出,有清晰地发展思路,融资额度要适度,财务管理上要有意识的进行规范。切忌参与民间高利贷。

第四,把握各种工具,灵活的应用。因为每个创始人手上有自己所持有的工具,到底用什么样的工具或金融产品进行组合不断把融资成本降低,扩大融资期限,同时跟自己的经营相吻合,这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之外,其实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很大,特别是高科技、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各地政府都有一定的财补贴。如果企业能拿到政府相关专项补贴资金,获取银行融资更加容易;自身经营相关数据的积累也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触达金融产品。

Q&A 

提问1:作为创业企业之前没有贷款记录的话,一般从什么银行什么类型的产品入手比较好? 

赵卫星:创业类型企业没有任何的贷款记录时,最容易得到的是抵押或者是担保类的贷款,手里有一些土地、厂房,或者是生产设备进行抵押,或者是能找到担保企业或者是担保公司进行首次融资,这种最理想。第二种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在线方式,跟在线银行打交道。比如说互联网类的银行新网、微众、网商都有在线企业类的贷款,它评估的是经营类的数据,而不去追求抵质押物,两种方式都可以选择。

首次融资完成以后,相应的央行征信里面就有企业的征信记录了。在第二次和以后的融资里面,就相对比较简单了。各家商业银行都能够看到企业正常贷到的款项和还款周期,银行对企业的再贷款就比较放心了。

提问2:今年整体的资金链跟去年相比怎么样呢?

赵卫星:资金链肯定是收窄的资金链,但是有几个大事可以分享一下。因为前期监管部门也提出希望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进入到证券市场,通过证券市场的方式推动国家经济到实体企业,今年应该是整个证券市场比较红火的一年。另外,确实今年是保险业比较发展的一年。这轮疫情以后,各个企业和个人对保障类的需求会提高。

不言而喻,在企业投放信贷的金融机构里面,涉及到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整个资金链会相应的紧张一点。因为整个的经济波动周期项下,流动性资金属于比往年减少的范畴。在整个银行贷款里面,我判断比往年少。今年还好监管部门提早进行了政策性安排,鼓励银行向企业贷款。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银行不会在资金链偏紧的情况下收贷。  

提问3:赵行长说认准一家朋友交到底,这样会不会有集中度的风险。从企业角度来讲,应该维持什么样的融资渠道比较安全合理有效呢?  

赵卫星:我说的是刚创业初期的企业方式,因为创业初期的企业很少有能够提供给银行的经营流水、报表等。银行更看重企业的可持续经营,通过与企业不断的打交道去判断其经营是否是可信的方向。企业长期地跟银行打交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得到相应的融资或者是各种金融工具的支撑。对于一个过了创业期且发展很好的企业,就可以运用多种金融机构和多种工具组合的方式进行融资。   

提问4:以四川为例,直接参与防疫的企业要如何申请央行发放给银行的专项贷款,申请途径是什么呢?

赵卫星:像四川养殖业的几个企业,比如说新希望集团、通威等,都是直接向当地信贷行比如说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成都农商行、成都银行进行资金申请的,这些申请由各家银行并报给当地的央行,比如说四川成都的人民银行银管部,由银管部批准以后进行投放。申请的时候要写明是受疫情影响或者是保障疫情项下的,比如民生、设备、物流等关联关系,由这些信贷所属行向当地的农行来报,通过这种路径完成的。   

提问5:刚才赵行长提到金融机构开始用在线方式服务企业,预计在今后一年小微企业会接触到什么样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如何更好的拥抱这样的产品? 

赵卫星:我们很明显看到几个金融创新,第一,央行推进数字货币的进程,这个技术在整个的供应链上逐步应用了,比如区块链技术。以小米金融为例,在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项下,已经推出了类似于像米信,类似于区块链向下的信用支付类产品。这种应用已经接入传统金融机构,米信已经接入工行、建行、农行等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基本80%也接入了,现在正在接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这种金融科技和在线的技术会让企业的融资在自己的生产链或者是销售链里面直接进行。在2020年,应用类似于像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技术将会快速发展,因为数字货币已经开始部分场景和部分地区的试点了。

第二,数字风险技术。这个对企业来说感受没有那么强,但是有一点非常明显,企业不需要再准备大量的材料去帮助银行进行授信。2020年度,大家能够感受到银行更多应用大数据的对接,如工商税务对接;以及跟园区和所属地的一些政策补贴;销售链、生产链长期经营、采购的数据对接,形成整个数据化的风控,提高审批率。越来越数字化以后,相应的风险识别和标准化程度会提高,这样的变化会推动资产证券化、资产化的加速流转,从而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定价就会进一步的降低。   

提问6:除了专项再贷款之外,从赵行长的经验来看,未来还会有金融政策支持疫情吗?  

赵卫星:应该会有,监管部门出的政策更偏向于给银行提供保障。刚才提到的资产证券化、尽职免责也好,放款不良率容忍程度也好,监管层面更多向银行来放宽。银行收到这些政策以后才会传导给企业,不要太担心资金面的问题,因为央行在流动性方面不断的释放水源,减轻了流动性压力,整体成本也会降低。监管部门对不良率考核的放宽会让金融机构敢于向企业大量投放贷款、不停贷、不断贷。预计再出台的政策可能更偏向于监管部门向金融机构释放的政策,因为中间还是由金融机构跟企业打交道,监管部门只要向金融机构放宽政策就可以了。   

提问7:本次餐饮业受疫情影响非常大,类似的中小型企业应该选择怎样的融资渠道,进行较大资金缺口的过渡? 

赵卫星:不言而喻这一轮疫情对餐营业的影响较大,餐饮业贷款有两个变化:申请在线化贷款的已经降了将近70%;不良率也上升地比较快。如果说融资工具,刚才已经阐述的比较全面了,手上持有不动产、房产、生产设备、在租赁期的租赁权,或者是企业主累积的个人信用记录,都可以直接申请贷款,这个没有太大的问题。还可以跟银行谈一下,有没有类似的股权或者是其他可变现的不动产,这是能够快速融到资且是最可行的方式。再剩下就是经营的在线平台,比如美团、饿了吗等,这些平台里面有很多长期服务的金融机构,其对这些企业和行业的经营特征非常熟悉,识读性强,可以选择在平台上进行融资。疫情一过相应其他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使用就开始活跃了,这一点不用担心。

提问8:作为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怎样更好的让银行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业务呢? 

赵卫星:长期以来银行不太理解轻资产的企业,很难对这类企业进行放。因为金融机构很难识读轻资产企业运作的模式,一开始是以企业主个人信用进行投放,这种投放最大的问题是整个的额度偏小、定价偏高。

第二种方式,来自于在线数据化;从去年开始大量的银行接入政府类的经营数据,轻资产公司里面政府类的数据提供的比较完整,税收、司法、企业员工的工商社保等,这一系列的数据能够让银行觉得这个企业是一种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状态。在政府公开的平台上可以接触到这些金融机构,来进行直接融资。 

第三种方式,看轻资产的企业是不是在数据化链条上。我们所熟知的像电子商务平台,它承担的是销售链一环,这一环中积累的数据将会是接下来这一批金融机构融资核心的重点。我觉得三种方式都可以完成跟金融机构的合作。

「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 系列课程七:特殊时期,销售团队的管理探讨

随着疫情的深入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迎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医疗系统运转、物流供应链亟待扩能,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与远程办公则成为刚需,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危机之下孕育着新的生机。为应对疫情之下的新形势,源码资本投后服务团队策划了「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系列课程。2月3日至16日,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就员工休假复工、创业公司融资、远程协同办公、财务现金管控、政策解析借力、销售团队管理等主题进行线上分享,希望从各个侧面为码荟成员提供智力支持,解惑释压,共同面对挑战。

  • 疫情之下,如何保持销售团队士气?
  • 在疫情期间调整销售的管理动作和模式是否合适?“选、用、育、留”四个方面注意些什么?
  • 远程办公条件下,对于层级很多且分散的团队,指令如何传导?

疫情特殊情况下,线下销售团队渠道受限,在管理工具和团队沟通上都出现了很多新的挑战。为此,源码资本特别邀请了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前美团COO、高瓴资本运营合伙人干嘉伟,同部分成长期的码荟伙伴一起联机学习。嘉宾先分析了“选、用、育、留”之间的平衡,强调在疫情下依旧要清晰明确公司整体战略,这是让整个团队管理有更大的横向纵向空间的前提条件。而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效果和方法论的层面要切实坚持“早启动、晚分享”原则,从而做好销售团队的”育”人环节,处理员工问题一定要主要调动公司管理层的”腰部力量”。

“在家准备好,开工就奔跑”。目前抗击新冠疫情处于关键阶段,对于创业者和企业成员,应该辩证地把握这段时间,重新梳理自身公司整体战略和管理架构。在疫情条件下,多练内功,不断充电,慢慢调整组织和个人状态,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分享嘉宾 

干嘉伟

高瓴资本运营合伙人,前美团COO

以下为本次课程分享实录:

一、疫情下,如何保持销售团队士气?

1、用预案稳定军心

总得来讲销售团队的士气问题,第一个是因为对整个疫情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公司涉及到自身的不确定性。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还是得从上到下,因为不仅是员工有担心,他们上面的管理层可能更担心。员工实在不行可以再找个工作,但如果员工走了,管理层管理谁呢?而管理层去找新的岗位机会比一般员工更麻烦。这种不确定性就像等电梯一样,因为你看不到楼梯在几层,所以就会特别焦虑。

预案怎么做?整个公司层面,要将假设的几种情况同大家沟通,针对乐观或悲观的情况形成预案。比如说最乐观是怎么样?再过一个到两个隔离期疫情就结束是最乐观的。但如果是最悲观的情况,疫情一直控制不住怎么样?我们要把这些情况形成预案,之后要去跟管理人员讨论得到共识,一层管一层。员工的问题主管去解决,主管的问题就是他的上级去解决,但解决的前提是我们对这些情况要有一些预案。如果形成了这些预案,再向下面管理人员一层一层去传达。头儿要有底气,下面才有底气。

2、以行动消除迷茫 

大家越是迷茫的时候越是要统一行动。动起来就不会迷茫,而不是趴在那儿看各种疫情的小道消息,这只会让你的状态越来越差。越是迷茫的时候大家越是要统一行动,这是有帮助的。这里行动到底是什么?是那些真正可以能做到的,而且确实是对后面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存储客群、维持客户关系、推送产品信息等。

让团队集体有一些过程的指标,让大家觉得是在向前推进,一旦后续解禁,这段时间储备的客户马上就可以转化。同时要定义清楚这段时期之下的工作目标和关键指标,而且基于这个新目标,把标准作业流程固定下来。行动起来之后整个团队的迷茫就会下降。

二、疫情下,如何平衡销售团队的“选”与“育”?

1、公司战略放第一位

对于销售团队最重要是整个公司的战略: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市场?市场是否足够大、发展足够快?这才是第一位战略层面的考量。如果进入的是一个正确的好市场,哪怕是管理粗放一点,就相当于进到一个油气很丰富的油田,一打就能出油。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业务进展快、扩张快,让整个的团队也处于扩张的状态。因为只有快速扩张才有奖优罚劣,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职级能力上都有更大的空间,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慢下来反而容易摔倒。

2、快速增长下重视“育”人

假设进入了一个能够快速增长的市场,这时候我觉得“育”是很重要的,“育”是指培养提升他人的能力,形成好的职业习惯,这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早启动、晚分享”。不管有没有疫情,作为中基层管理人员,每天早晨都应该要给大家清晰目标、清晰方向;晚上让大家把每天遇到的问题和好的经验分享出来,员工之间相互去帮助解决问题,这也叫教学相长。以前在美团的时候,强调“早启动、晚分享、中间抓陪访”,陪访就是检查日常的工作,但现在隔离就没有条件了。值得强调的是,很人多将“早启动、晚分享”当成一个管理手段而不是当成一个培养人的工具,所以做不好这一点。

“选”肯定也是挺重要的,对于少数的专业岗位,选好一个人就会带来很大改变。但对于大量重复性的运营岗位而言,毫无疑问“选”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面试的人到底能创造多大的价值?能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组织?主要还是靠管理。前面讲的要有业务进展,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只要能奖能罚,才能有效的去管理这个团队。

3、疫情限制倒逼销售管理提升

疫情特殊情况下,原来的管理工具都用不上了,但另外一个方面是很多管理人员正常上班时,实施的有效管理并不是太多。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网络直播或者收音机能取代你的话,那你的工作是没有价值的。原来很多管理人员靠公司的打卡机,靠公司的罚款制度,靠公司的围墙和摄像头来管理,实际上自身赋予的价值并没有那么大。疫情之下受物理限制,单单从管理角度讲,其实效果差异没有那么大,甚至是某种程度的一种倒逼,因此隔离在家也同样需要“早启动、晚分享”。

三、在线办公,行动指令如何高效传达?

1、业务核心需要“早启动、晚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个中央集权规定说一二三四五,所有SOP都定下,那么下面就被管死了,就好比因为你没说不能去厕所,他就尿裤子里了。我觉得管理这件事,还是要把业务的核心梳理出来,对我来讲销售最核心的指标就是跟客户的有效接触,这就需要“早启动、晚分享”,因为这样才能让大家每天工作前有明确的目标,每天工作后遇到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很多时候员工的问题不是因为远处的目标,而是因为他鞋子里有一颗沙子,而那个沙子可能是一个很小的问题,甚至可能是一些工具不会用,或者是解决不了的一些客户常见问题而被轰出来。这就要通过大家每天晚上群策群力、教学相长,你的问题可能我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我的问题正好你又擅长。

2、M1决定“早启动、晚分享”成败

如何做好“早启动、晚分享”?这毫无疑问取决于M1。就像打仗一样,士兵的阵亡率最重要是取决于他的班长和士官长,好的班长会教新兵通过声音来判断对手是什么炮。在美团的五年,我抓了五年的“早启动、晚分享”,包括自己做片子,自己各种讲,后来又以区域为单位拉群。我觉得一线的管理人员就是组织“早启动、晚分享”的导演。大家能不能在里面相互分享有所收获,从而有热情持续参与,就像一部电影拍的好不好看。拍的不好,大家就会昏昏欲睡;逼你去电影院,你照样打瞌睡。如果没有这么多的M1层级的好导演,就是M2的事情。M2需要有方法地培育M1,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教,一次一次的传递,其实问题是能解决的。

3、指令传达要重视“腰部力量”

日常管理中大多数我们认为是员工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管理层的问题。本身应该是一层管一层,但现在只做的“一头一尾”,把中间的腰部落下了。什么叫一头一尾呢?公司的核心团队商量了一个方案,直接跟各个职能部门说:“公司的决定,你们去传达”。但是他们也没有参与方案制定,也就没有充分理解,甚至害怕自己的位置也不保;然后他们继续往下传达,员工如果出现情绪反弹或者提出问题,他们自然也解决不了。

何况他自己心里没有底,他怎么可能帮你去挡子弹呢?所以,很多时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这看上去效率很高,但可能效能不一定高。最后,变成下面所有人都是核心管理层决策的受害者,甚至某种程度都倒戈了,没人帮核心管理层一层一层去解决问题。本来应该像防线一样,首先M1去宣贯、解释和说明,去解决各种问题;M1的问题M2去解决,M2的问题M3去解决,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对于管理层的执行方案,在核心团队确定大方向和框架后,需要听取下一层骨干的意见,将他们的职责从被动接受,甚至可能是一个利益受损方,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同来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被动地等这把刀落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原则。一定要了解头脑指挥四肢的前提是有躯干,所以一定要强化中间的“腰部力量”。

「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 系列课程六:紧急时刻的现金流“血线”管理思路

随着疫情的深入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迎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医疗系统运转、物流供应链亟待扩能,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与远程办公则成为刚需,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危机之下孕育着新的生机。为应对疫情之下的新形势,源码资本投后服务团队策划了「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系列课程。2月3日至11日,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就员工休假复工、创业公司融资、远程协同办公、财务现金管控、政策解析借力等主题进行线上分享,希望从各个侧面为码荟成员提供智力支持,解惑释压,共同面对挑战。

  • 如何正确认识疫情对自己企业的影响?
  • 现金流量预测有些什么样的方法呢?
  • 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方面有哪些可以采取措施?
  • 预算与现金流管理的关系及思维如何调整?
  • 财务将预算转化为现金流量表,具体的执行有哪些关键节点呢?

就以上财务现金流方面的问题,黄伟波利用自身多年的财务管理经验,分享了他自己的“紧急时刻的现金流血线管理思路”。企业应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采取各项具体措施来保证现金流的安全。在后续执行过程中,他认为还应该注意做到“精细规划,强执行力,团队同心”。

分享嘉宾

黄伟波

自如CFO

2017年加入自如公寓,任首席财务官,负责财务、法务、战略投融资、风控等业务。 拥有近20年财务、咨询、投融及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曾任职德勤联席董事;世界银行财务管理顾问;豆瓣网、快的打车财法负责人;滴滴出行财务职能中心负责人;e袋洗执行总裁、CFO。黄伟波拥有工商管理硕士(乔治城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山大学),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和信息系统审计师。

分享内容实录

回想SARS时期,其实有些行业在疫情情况下是受益的。例如:出国留学行业。那段期间就业相对困难,更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出国留学机构,包括培训的,申请文书等的都受益了。而且这行业不缺现金,客户给的都是现金,而不是应收帐款。二是网络游戏行业。三是电子商务行业。所以,危机之下也会有利好的方面,不全是负面的。

财务专业领域里,我们常说两条线:一条是Top Line,顶线;一条是Bottom Line,底线。分别指财务损益表上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收入与利润。Top Line往往代表企业的规模,与GMV、收入和业务量挂钩。Bottom Line更多体现为经营的效率。此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线”:血线,也叫Blood Line,是指现金流。一家企业最终撑不下去的直接原因倒不是亏损,而是现金流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血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讨论的是“紧急时刻的现金流血线管理思路”。Blood Line应对的逻辑和思路也可以用于“灰犀牛”大概率事件,或者企业的紧急时刻。

一、正确认识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首先作为企业高管和创始人不要慌,因为整个企业的员工都是盯着核心管理团队。建议大家作为核心管理团队要沉着的应对,具体分析外部的变化对自己企业会带来什么影响。究竟是困难还是机会?困难是什么方面的困难?特别要避免一些人云亦云。作为核心管理团队,应该让员工看到是正面积极应对的态度。个人建议:

第一、先跳出财务框框,抓安全生产。在疫情下,安全生产是第一要素,包括自己员工的安全、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安全、客户的安全。每一个患病的个体都可能影响上百万的非经营性支出,甚至更加严重。前几天有则新闻报道称,在疫情下,一家线下培训机构继续开展线下课被吊销营业执照。所以,希望各位首先要保障安全生产。

第二、分析疫情对自身商业模式的影响。这一点偏业务层面,疫情对自身的营收、供应链和工作方式带来的冲击。比如营收层面,疫情会不会造成客户支付能力的变化,购买渠道的变化,购买决策的变化?相应企业对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也要重新进行思考。

线上各兄弟企业大多处于B、C轮,企业发展处于1到100的阶段。但在疫情之下,建议各位从收入到供应链等各方面做0到1的重新思考,看看是否需要调整产品设计以及商业模式。例如:理论上疫情对公寓行业的冲击不小。作为头部企业,我们推出了主打VR看房,0接触线上签约,整租的产品。这时可以看到平时对技术的投入和积累,在关键的时候就用上了。因为各行各业相差很大,这个挑战就要留给各位企业家自己去思考了。形式上可以自己埋头苦想;和核心管理团队电话会议脑暴,或者是找投资方、创业伙伴研讨。最终建议形成书面记录。这些工作都不会白费,特别是紧急时刻的工作形成的书面记录,可以不断的提醒自己短期和长期有什么事情要做。这个疫情无论长或者短,3个月之后,你拿出笔记还能提醒自己未来一到两年要做什么。

二、宏观、中观、微观现金流策略

基于正确认识疫情对企业自身的分析,知道什么是挑战后,就要积极的应对。我们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来说。

宏观:宏观变化主要影响外部资金的获取

宏观是指疫情对整个社会、国家甚至国际关系带来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之下对自身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讲两点,都是关于获取现金流入相关的。

一是对股权融资和估值影响。宏观上疫情大概率会影响企业2020年的增长预测,甚至会影响投资机构对中国长期增长率的预测。这几个预测说起来简单,其实影响面非常深远。这会压低很多企业在做估值时的核心参数,例如2020年预计的收入、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收益)以及利润。同时,对经济长期的预测的降低,特别是一些美元基金和国际的投资机构,会影响到终值。就是做五到十年的现金流折现后的企业价值,其实不少企业的终值占估值比例是不小的。我对绝大多数创业者的建议,还是不纠结于估值,尽快的获取融资的现金,落袋为安,除非是自己的造血能力非常强。同时,也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计划:融资会更难,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股权融资。

二是对债权融资的影响。目前银行贷款给实体方向上相对宽松,延续之前扶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方向,目前又叠加了疫情的影响。给大家的建议: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属于鼓励型的行业,规模还可以,同时有历史年度的盈利表现,可以马上请财务人员和银行联系沟通看一下银行贷款这条路是否通。这条路对早期的创业企业不太适用。

中观:获取行业政策及调整经营策略

中观是指行业的变化,也就是说疫情对大家各自所处的行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对于大多数的行业会带来竞争态势的变化,从粗放的规模型增长阶段加速过渡到拼经营、拼效率的精细化增长阶段。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一是抱团取暖,争取更好的行业政策;基本每个行业都行业协会,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政府主管部门提出诉求,这个时刻也是个机会。现在可以看到陆续已经有一些政策出来,大家可以站在自己所处的行业,特别是非常早期连行业政策都没有的行业。这些政策比较重要:财政补贴、税务政策、劳动用工和整个行业的规范性政策等。例如劳动用工,已经出台社保推迟缴纳的规定。现在主要相关的政策是打一个时间差,相对比较实惠的是国有企业的房子可以免租给一些民营企业。对早期的企业沟通行业政策落地可能也是好的时机。

二是及时调整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价格策略、补贴策略、获客策略。这几个策略对绝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都是非常烧钱,价格、补贴、获客策略需要及时调整。这次疫情刚好卡在春节期间,很多企业都在春节前已经定下来策略,特别是技术越高、越自动化的企业。因为该发的补贴,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要做及时的复盘和调整。

微观:自己本企业的应对

微观是指自己本企业的应对。之前说宏观、中观也好,从调整角度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以及需要第三方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合作伙伴的配合,从实现的时间点来说不一定快。从微观来说是企业自己的事儿,严格意义上来说能更快的决策和执行,我觉得这也是这次交流的重点。站在财务专业的角度,怎么样协助公司、协助老板、协助管理团队,用财务的方法伴随公司渡过现金流的难题,这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一、逻辑的梳理

从何入手?有几种梳理的逻辑:

1、从财务角度从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入手,按支出的大小,抓现金流出和流入大的事情,抓大放小。现金流量表+损益表,核心关心的是现金流而不是损益。如没有现金流量表,可以从从损益表出发,结合业务数据,调整出影响的现金流,按重要性大小排序。

2、按照业务的板块梳理思考。也是很多创始人的思考逻辑,以打车为例,可以分为出租车、专车、快车、代驾等,每个业务板块的逻辑思维不一样。有些业务板块是自己能转起来的现金流,有些业务板块需要补贴,短期内可以是否考虑放弃增长。

3、按照成本的类型去梳理。一般来讲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还有黏性成本(混合成本),是介于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间。最典型的是人力成本,它介于固定和变动之间。按成本类型角度来看,是解决问题的速度问题,其实很多的费用变化很快,止损也很快。

二、预算与现金流管理的关系及思维调整

从日常经营上,业务的leaders和管理团队更理解预算,不太熟悉的是现金流管理。我们说说预算和现金流管理的关系和怎样调整。很多企业在预算上都做了损益表,预算还不一定形成预计资产负债表。怎么样转化成现金流量表?我们先分三大类说重点科目的切换和转换,之后再总结一下方法。

1、成本和应付类。损益表会按照权责发生制,好比发生了一个成本,但是还没有付,最后形成应付供应商帐款。举例说供应商1月份节前已经送货,或者帮我们打了一个广告100万,这个时候损益表上来说应付他100万,同时计入成本费用。但是从钱来讲还没支付,这就是一个现金流的调整事项了。应付帐款的帐龄或者是周转周期这时就可以统计出来,目前应付帐款是多少?什么时间应该付?是否可以协商迟一点付。还有像应付工资,刚才举例子也说哪怕头部的明星企业,大家看起来都挺光鲜亮丽,都是超级独角兽,其实后面的过程很痛苦和艰辛,可能去和雇员协商应付工资的安排。目前宏观来讲国家允许五险一金迟付,包括一些税延期缴,所以应付类和成本类之间会有一个时延,平时像应付帐款周转天数指标看的不多,这个时候可以看起来了。

2、收入和应收类。现在交易很多是赊销,可能很多确认的收入,特别是历史确认的收入没有收到现金。这个时候就要去看现金如何收取?在一些危机的时候,有些企业会拿出一些举措。比如说现金折扣:假设我们是一家广告公司,节前帮你打了个100万广告。理论上3月份才到付款时点,这个时候我又缺现金怎么办?典型的财务工具例如现金折扣,可以测算后主动和客户说,能不能您只要提前付我一个月,给2%或者是1%的现金折扣。1%折扣的年化利息也就10%几了,能不能用年化10%几的收益,把这100万先打给我,这个就是应收类的区别。

坏账指标。有一些特殊的指标,平时财务人员不太会看的,这个时候也要去看,这就是坏帐。根据疫情的时长,可能会出现坏账,要特别小心。运营比较强的公司,可以每一天通过系统去找应付、未付的比例和金额。比例的变化和追踪也是财务人员要盯的,有点像疫情一样,每一天多少人恢复了,多少人确诊了。坏账也是,多少人违约了,总金额是多少,特别是趋势也非常重要。

3、存货和固定资产类。另外,存货和固定资产类的东西,现金流量上怎么样去变通?包括以前存货的管理,要有一个安全库存,这个时候安全库存怎么样考虑?肯定有大量的存货被空置,不仅会耗费存货本来的资金,也会耗费库存的成本。这个时候会对生产计划和存货的策略也要做及时调整。

刚才是针对一些重点科目。财务专业的人知道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有直接法和间接法,这个时候两个方法都可以用上。从损益表到现金流量表,收入成本应收应付类可以考虑间接法的转换,费用类可以多用直接法,等于是混合的方式做出来。

具体在调整预算和现金流量表管理的操作上,可以这么做:左边一列是损益表,大家做的预算。右边一列是现金流量表,再右边是各调整项,等于第一列加减第三列到后面所有列等于第二列。后面所有列,每一列就是一个执行事项,比如说有一列叫坏账,有一列叫应付供应商的账龄,每一列都是要处理的一件事情,这样就可以得到现金流量表。中间每一列都可以去做应对和动作的,这就是整个的方法。

三、主要现金流入、流出项目讨论

我们在微观应对上,对一些重点的项目和科目做探讨。刚才宏观讨论了融资,融资包括股权和债权融资。前面也大概提了一下收入,收入类包括坏账的管理,所以融资+收入是现金流入不可或缺的。大家也要去盯一下收入类,收入类可能又对产品和主营业务,哪个业务板块要强投入,哪个业务板块不那么强投入做一些调整,这是现金流入。

现金流出举例:一是市场营销,按照经验来说无论是2008年,包括次贷危机、2003年SARS,可以看到很多企业最快反应的是营销广告不打了,补贴不补了,咨询不做了。目前广告商拿出几种方案:一是展期;比如说一月份投的广告,我免费给你投到二月份,你也别扣我钱,也别打折,等于给你加量了。二是延期;对广告主来说,你原来在2月份投的,因为大家都不坐地铁,所以对地铁的投放给你再排到三月份和十二月份之间。其实还有一种广告主不会提的,就是你自己就取消二月份的,这个动作企业营销团队很难自我革命,比较难主动做出来。更多的提出方是企业管理者,包括创始人、CEO、财务负责人,因为三到十二月的量和原来比只会少不会多,我们再把广告进行二月份的加码没有必要。可以考虑是取消二月份,三到十二月份减量。对于规模扩展型企业来讲,这是很大一块支出。

其次,分析一下人员成本;人员成本无非是人数×薪酬水平。压力没有那么大的企业要调整2020年的人力成本预算,原来要请1000人,这个时候是不是请800人了。压力再大一些的公司一个也不请,走了可以替换,甚至走了不可以替换。再把压力继续放大,采取优化措施。优化之前业绩不好的群体,该补的补N+1。压力再放大,即使留下来的核心团队是不是就拿一半的工资了。同时,也有一些补偿性的措施,像股权、期权长期激励是不是匹配上。在人员人数的支出,最常见的问题是各位对自己的阶段和困难预期不足,大都是多次去优化而不是一步到位,这是最常见的错误。

再次,也可以思考薪酬体系调整,目前来看很多公司浮动薪酬和固定薪酬比例,固定薪酬比例比较高。严格意义上这种薪酬体系,对激励多劳多得,应对风险是不利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人员工资有多少百分比是固定的,有多少百分比是浮动的。薪酬还有增幅的问题,今年预算要加5%还是10%,包括还没有发放的去年年终奖,这个时候都可以复盘下看看是否做调整。五险一金滞后的支付,这个工具大家都可以用,只要城市一颁布,全部都推迟两个月缴。这是人力的成本,人力成本是混合成本、黏性成本。在越危机的时候,它越可以视为是变动成本。

最后,房租成本,租支出对有些行业比较重,特别是对超市、电影院。房租支出严格意义上讲是固定成本,合同一签就是一年到五年。目前看到的政策一是国有企业的业主可以减免,而是像商业物业也开始有一些动作。有些是国家补,有些是企业补。从宏观角度来讲,国家不会大规模,甚至是不鼓励减免,要不然金融风险是Hold不住的。

这是对宏观、中观、微观情况下的应对策略,微观更加考验财务人员,怎么样把预算转换成现金流量,以及对重大的科目做一些分析给到管理建议,管理建议要给到CEO和各个板块的负责人。

三、注意事项:精细规划,强执行力,团队同心

第一、精细规划。每个企业都很复杂,有不同的板块和业务线,可以针对每个城市做策略,切记一刀切,容易慌乱。把自己的业务和地域分块,把自己的客群分块,针对每一块去做规划而不是一刀切,这样能减少非常多的现金流,也能争取非常多的现金流。

第二、强制性力。在各种规划下更快、更强的去执行。

第三、团队同心。这里主要是创业者和股东的同心、和核心管理团队同心、和剩下团队的同心,甚至包括离职员工同心。

总而言之,危机是危中有机,在经历这次危机之后剩者为王,谁坚持到最后,谁是胜利者。同时,经历了这次危机,大家的商业模式更健康。原来所谓的To VC、To银行这种模式都难以持续。包括大家从0到1的思考,包括财务的功能进一步在企业管理中的强化,可能会产出更稳健的商业模式,更精干、跟公司目标一致的核心团队。

Q&A

提问1:砍项目的标准是什么?

黄伟波:首先是自己对宏观环境的判断和对企业的影响。判断这次疫情是1个月、2个月,还是更长时间,会影响到项目的决策。对项目取舍的短期决策看现金流的影响,长期决策看项目生命周期的获利能力。

假设您判断疫情是2个月,2个月企业能不能撑得下去,撑不下去哪个花钱多就砍哪个,无论它以后多赚钱。按照融资来说,最少账上储备9到12个月的现金,这是短期的判断。

长期判断是项目在生命周期中的总营利,理论上还要折现,立项测算大多又IRR或者是NPV。如果短期有2个项目花一样多的钱,这个时候就看长期判断哪个收益小就砍哪个。

提问2:在疫情中销售型的企业没有销售业绩,如何去降本减少亏损,同时又能坚定信心?

黄伟波:通常像保险代理公司、广告公司这种很典型的销售型公司,通常会有特殊的薪酬体系的设计。首先看看你的销售团队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的比例,是否要调整薪酬结构;其次,刚才所说的人力方面建议都适用:人数、薪酬结构、五险一金延迟支付都成立。核心还是控人数和控每个人的薪酬结构,其他的项目一般不大,也可以看,比如差旅费用、办公职场费用。

提问3:减员过程中的法务问题,应该怎么样处理呢?

黄伟波:法务的问题在前几场分享会有律师专家给大家做了分享。原则上,不做违法的事。刚才我们说团队同心,是在合理的情况下做团队的协商,无论是员工还是老板都是可以协商的。除了法还有很多规和条条框框的道义,大企业可以这样做,创业企业是活下去的问题。当然首先要知道如果按照条条框框怎么做?也算一下预计支出,是否在企业承担能力范围之内。承担不了怎么样去协商?包括获取员工的认可与理解,这都是很重要的。战场上秀才遇到兵,在关键时刻往往是秀才输了。

提问4:财务将预算转化为现金流量表,具体的执行路径有哪些关键节点呢?

黄伟波:从预算到现金流量表,我建议大家先看一下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间接法。间接法是从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到现金流量表,大部分的团队因为没有资产负债表的预算,就可以把主要核心的比如应收帐款、战略周期、坏账率指标单拎出来调整,抓大放小,先看核心事项和重大客户。费用类可以用直接法,包括有些科目可以直接问业务团队要,比如说收到发票的供应商付款。

间接法下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更重要,编的过程是你思考的过程,就知道有哪些举措可以做,可以去改善现金流。像刚才说的坏账,坏账具体怎样去管理?库存周转怎样去管理?如果现在都超库存了,预计未来12个月也不可能卖得出去,或者卖不了这么多,生产组织马上要去调整生产计划,供应链马上要调整采购计划等。

刚才举的例子,有两种方式:一是第一列放预算,第二列放现金流,第三列放各种调整事项。二是,第一列是损益表,中间是各种调整事项,最后一列是放现金流量表,每一列是重大的调整事项,不重大的可以不列。比如库存很少,存货才几万块钱一点都不重要,这个时候可调可不调,大家还是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提问5:这个时期从现金流角度如何评估是否开展新项目?比如说发现一些新机会要不要跟进,跟进的话肯定要投入?

黄伟波:基于对宏观和中观影响的判断下,自己企业的实力。比如说企业很有实力,钱两年三年都花不完,这是一个利好。因为很多同行开始卖资产,甚至有一直想做的商业机会,突然特别便宜就可以买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资金不充裕,这时不适宜开展新业务,而是深耕老业务。因为新业务的成功率不高,除非新业务成功率很高,还能支撑原来的主营业务不倒闭。

微观也可以考虑从项目立项上,加入现金流相关的评估。要做的新项目投入多少钱,到哪个时点现金流能盈亏平衡?假设这个就2、3个月2,那时候资金还很充沛,这是老板特别想做的,而且又是企业战略上的事,可以做。但都要精心策划和测算之下的决策,如果是模糊的决策,严格意义上讲可不做则不做。

提问6:对于应收帐款的管理遇到问题,这个阶段客户也会有现金流上的问题,如何去平衡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呢?

黄伟波:刚才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工具叫做现金折扣,其实对很多公司是适有的。举例子你的客户要付十个人的钱,不是一个人,这时候要付给谁?大家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付给你?因为你提供了一个现金折扣。假设这各付十个客户一百,那就是一千块。这个时候说,给你2%的折扣,你付我98%就行。假设客户手里只有100块钱,肯定是付给这一家。所以,要加强沟通,了解客户的困难和实情,要不然客户没了都不知道,帐上还是记着应收100万,下个月就靠这100万发工资了,这是最差的管理。建议一是紧密的沟通,了解他的实情。二是沟通之下看看有没有举措和动作,刚才举的例子就是现金折扣。第三,你不要想太多他的难题,就想你的难题。客户有自己的解决思路,你能做的方法就是收款。在目前债务危机情况下,客户的习惯能拖则拖,这是正常的。反之对你来说,有可能供应链稍微拉长帐期,这是双向的。

提问7:现金流量预测有些什么样的方法呢?因为有一些不确定性不好预测,怎么样去控制不确定性的影响呢?

黄伟波:实务上,大家做的大多都是损益表预测。刚才提供的方法把损益表在重大的项目上转换成现金流量表,我建议从分析团队、财务团队、预算团队出发做一个现金流量表;另外,从业务团队、资金团队出发,也可以推一个直接法下的现金流量,都是可以的。业务部门不一点清楚预算和预测逻辑,但他能拍出来需要的资金。比如说采购团队知道每个月要花多少钱买物品。这两个方法都可以用,用的时候还可以互相核对。从财务角度来讲,第一种相对更准更完整,因为预算里所有的假设都是经过推敲之后出来的。随着疫情的变化对损益表本身也要调整,收入、成本、增长的规划也要调整,第一步调损益表,第二步调整出现金流量表,然后做现金流的规划。

提问8:针对ToB领域的企业,受上游的制造业影响比较大。物流成本和制造成本会提升,效率降低。面对同样的困境如何去应对,能不能转嫁给消费者呢?

黄伟波:像这种ToB企业比较符合刚才所说的宏观第二点,就是债权融资的标准。理论上来讲ToB企业流水相对大、收入比较高,而且ToB的企业大多毛利是正的,甚至有可能净利润都是正的,是符合条件去向银行借钱的。ToB企业上游还有比较重的实物资产,这点恰恰是银行比较放心的贷款对象。整个供应链上都资金紧张的ToB企业,可以引入外部现金流去缓解资金紧张,可以找银行。ToB企业以及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银行的金融产品,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票据、供应链金融都可以把流动性注入到供应链上。

「码脑」 “守望相助战新冠” 系列课程五:疫情冲击下的宏观政策解读和产业逻辑图谱

随着疫情的深入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迎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医疗系统运转、物流供应链亟待扩能,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与远程办公则成为刚需,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危机之下孕育着新的生机。为应对疫情之下的新形势,源码资本投后服务团队策划了「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系列课程。2月3日至11日,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就员工休假复工、创业公司融资、远程协同办公、财务现金管控、政策解析借力等主题进行线上分享,希望从各个侧面为码荟成员提供智力支持,解惑释压,共同面对挑战。

  • 疫情看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的背景下,哪些技术和场景更有发展前景?
  • 疫情之后,我国相关部门对数字金融和线上教育的监管是否会宽松呢?
  • 本次疫情有哪些特征?对宏观政策和产业变革有哪些影响?
  • 未来国内公司在制造业领域是否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呢?
  • 如何从资本和投资端口看当下疫情及经济政策?

结合以上问题,王忠民教授分析了本次疫情的两大基本特征:突发与分割。从这两点出发,为我们解读了当前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前瞻性的指出了数字化经济中医疗健康产业升级、大数据分析、中后台服务云端化、开源思维社会应用和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方面在疫情之下的机遇和挑战。

分享嘉宾

王忠民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中国基金业协会母基金专委会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西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陕西省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党组书记,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股权部主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现任中国基金业协会母基金专委会主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深圳金融稳定和发展研究院理事长。

分享内容实录

在疫情应急的情况下,十分高兴还可以同各位码荟的成员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来一起探讨和认知。先描述一下这次疫情的两大特点,后面的政策解读和产业逻辑图谱是根据这两大特点延伸出来的。

第一大特点,突发;从发生开始,不管是及时应对还是延迟应对,都有突发的特征。突发涉及到的人员数量,公司数量,以及各个社会经济、生活需求的产业链条都特别的广。

第二个特点,分割;网格化和隔离是基于疫情把所有人按照不同的疫情等级进行分割和管理。作为主要方法,这会一定程度上中断消费和生产。

一、宏观政策解读

解读当前应急的宏观经济政策

从现在宏观经济的反应当中,也可以从两个特点来看:

首先是突发。突发之后,不管是模拟研究还是市场角度反应,分析和判断这次疫情能够产生出的一些经济影响,特别是马上要反映出来的经济指标和状况,无论是CPI、PPI、股市开盘等,后续都有一个应急反应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就股市开盘而言,开盘之前的各种观点都有,要不要按照原有的规划开盘,还是要推迟开盘以延缓疫情冲击。央行在开盘之后提供了大量货币供应,以弥补短期的市场需求。这是一次关于原有广泛社会契约的一种履约,也是应急下的金融政策和决策体系的反应。不仅在第一天就有了足够的政策准备和措施让股市按原有的社会契约去执行,也提供了更多支持性的经济条件。事后四天连续平稳回升的幅度,使得证券市场恐慌情绪得到稳定。

就全社会的经济宏观反应,从消费端口看,交通、旅游、影视、教育等行业,从本该爆发的高潮期却成了冰冻的低谷期。那要怎么样才能为这个阶段做一些应急的政策准备呢?比如说鼓励口罩的生产,比如交通物流的配置,比如鼓励在线教育,发挥在线教育集中式、功能性的特点,替代了原有的群集性、爆发性的消费场景和工作方式。从这个意义讲,应急政策出台的比较及时。

经济相关联的是复工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复工将会引起生产契约链条、产业链条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济政策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一些产业的延展期。比如模拟研究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原有的信贷到期违约造成现金流的中断和信用风险,我们需要怎样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来延展。

将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危机会转化为公共财税危机的关系中去。应急情况下,中央要求凡是公共费用和税收的收取,都可以采取相应的延缓措施。比如说中小企业的五险一金可以推迟缴纳,采取全年税收平行拉动,把一季度和一月份、二月份推后去清算,甚至是通过抵补其他的办法进行解决。国家帐务、税务帐务、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帐务的资产表和企业的资产表当中,国家已经给出了短期应急的处理办法,甚至给出了一些帐务处理的逻辑和办法,这样就把企业的损益表和国家的损益表之间的关系拉通解决了。

关注下一步的宏观经济政策

最有效的影响将会是下一步,如果疫情是突发加上分割式管理的社会应急机制时,会催生什么样的政策?今天不能去外边大量采购消费物品,可以用物流快送方法,对线上产业、网上产业、数字化产业场景当中的会需求会一时间爆发,而原本在这个领域中的企业就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大家把视野放到更宽广的角度来看看这一次的社会经济政策。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中国是一个全球经济体量的国家,在全球的GDP和全球贸易以及产业链当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目前这方面的影响尽管现在还没有数据表达出来,但经济政策和社会关注度已经开始了。昨天外管局给出的外汇结余数据当中,还没有看出数据锐减。这当中大家可能会关注几个数据:

一、中国过去几十年都是FDI引入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就是说国外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近些年来,我们引入国外力量对中国证券和金融投资,包括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美元基金进入中国。如果是证券市场中,因为流动性比较强,从开市以后看到了北向的资金进入没有明确锐减,我担心的是FDI的投资数量和美元基金在这其中的落脚数量。如果FDI减少的话,在华的所有境外公司能否正常运转,原本外资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民待遇,但这次疫情情况下,需要对关联的宏观经济政策重新做分析。这个难题又发生在全球的中美贸易战之后,目前已经签了第一个阶段的协议,在货物贸易中有一个必须执行的单子。但是疫情爆发以后,这个单子的履约率会如何?会不会影响到之后新一轮深度谈判。

二、如果我们基金大部分投的是移动互联新场景和数字化公司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产业链在非数字化领域对国外是嵌入式的,就是我们给它们一些零部件、配件的生产。如果因为这次疫情让嵌入式的产业链局部或者是大规模中断的话,会促使非疫区的其他国家产业链的跟进,我们这个领域中原来形成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会面临新的产业链条的替代,即使不是系统性全面的替代也需要对这一部分企业开工以后的生产条件和配套,给予高度的政策关注。一旦失去这部分产业链的话,GDP、就业遭受到的冲击影响也会很大。

如果原有产业链当中,即使有了较大系统性突破的时候,这时候在全球产业链当中能不能迅速占领全球市场。比如说华为的5G能不能在全球当中继续突破,这也是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关注的。如果原来在这个端口中努力奋斗很久,可以在新的产业链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结果因为这次疫情复工率、技术人员、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供货率、及时率、匹配率达不到的话,可能会影响我们这些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突破。这个时候会影响到中国的宏观经济,特别是会影响头部产业的发展。

目前从宏观政策角度来说,中央、国务院都已经高度重视,各项应急政策比较充分。但是应对过程中把大家分割起来,现在正在做充分的大数据分析、政策模拟效应和压力测试阶段的工作。如果从长期来看,战胜疫情以后,各方面肯定会有一个恢复和爆发。需要一定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第一轮政策从需求和消费端口入手,后续第二、第三、第四会在更深的维度和广度会推出更有效的政策。

先举一个例子,这次所有把人和人之间物理上分割开来。让空气当中的唾液对疫情不能传播,最有效方法是戴口罩。我们自己生产口罩的能力是够的,怎么样用大数据分析,满足每一个社会消费者需要多少的口罩?在紧急状态下用战略物资配备平衡时,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配备它?需要一个大数据来分析管理。而目前正是因为没有这个大数据,每一个人会恐慌储备。现在的生产能力会大量扩能,而现有的其他非口罩生产企业进行大量的生产又会引起产能过度,未来这方面的资源浪费可能很大。基于社会分割管理过程中,最有效的物理工具和医疗办法,会在一个现代的社会因为生产服务管理系统缺位而造成短缺的时候更短缺,供给过度的时候更过度。

二、产业逻辑图谱

医疗健康服务产业的机遇

这次疫情爆发影响最大的是,在过去在集中的城市化、集中生产化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发展之后,意识到服务业的短缺。今天国民经济,包括在新增的投资里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所占的比重也还是最大,服务业是第二位。

疫情爆发的时候,防疫系统的有效建立是医疗健康领域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一块。这次一定会引起医疗健康服务业中的发展和进步,看能不能在医疗资源全国配置基础之上,形成应急资源配置的系统服务工具,来应对短期的医疗健康爆发式需求。这次应对疫情中,医疗人员、医疗设备、医疗健康标准等是我们的一个短板。通过上次的SARS和这次的疫情,全社会未来会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当遇到重大疫情时,更会加大了这方面的投资和成长,提高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想强调的是服务业要朝着制度体系的方向去发展。深度的健康服务,像应对特殊情况的有效制度建设和系统性平台建设,这会让服务业能够更深层、更有效地解决根本问题。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才是今天服务业的短板。要看到服务业效能+制造业效能+基础设施效能,这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构建起来,才是服务业背后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仅是投资人关注的点,党中央国务院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制度变革和管理系统建设的体系问题。

大数据分析的第三方服务

我们怎么样理解“危”和“机”两个字?如果从危当中发现不了机会,“危”还是“危”。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成长机会,才能把“机”抓得住。一些公司市场份额会获得一次突飞猛进的成长,而正在拓展的公司可以得到最低成本的社会需求。但是这次疫情对对于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数字社会秩序,要在更加深厚几个逻辑中来看。

第一个逻辑“大数据”。这一次我们发现数据如何产生,数据如何传输,数据如何分析,之后如何模拟出新的应用和新的结果,和产生出新的社会经济应用和社会经济政策。从这个意义上,大数据分析才是当物理隔离在网上运行过程中逻辑的分析框架。刚才举的口罩是个大数据分析的问题,如果一个中小企业、一个整体行业不复工会对产业链的有多大影响?

走到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特别是在突发疫情下,在一个人口、产业、GDP规模、金融规模和全球化规模都很大的一个场景当中,能够高效地把信息存储、分析和应用,我们今天的挑战还是这个东西。无论生产管理、消费管理还是社会治理,什么样的公司可以提供第三方的分析?现在是微观个人、企业和行业宏观政策亟需全社会大数据分析的第三方服务的时刻,谁如果早做了准备,谁可以拿出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占领这个市场,这是从大数据角度在突发且分割的状态下的深度应用。

云端化中后台服务的庞大社会需求

数字化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时代做比较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产业机构就是云的工具、云的思想和云的服务,产生出的云基础设施、云的服务平台、云市场的占有率、云的GDP等。

目前在金融领域当中最大的场景就是移动支付,而云端化还可以解决更深厚的问题。全球云的发展是因为头部的ToC端场景需要有后台的服务。所有后台、中台的服务才是云端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在头部场景数字化以后,云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跟上。全球的数字化中云上的经济和云公司都在万亿美元市值。互联网时代微软的Windows office是一个操作系统工具,但是它被新的开源操作系统及安卓占领天下以后,成长的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这个时候微软将ToB端操作系统全部云端化,B端后台操作系统成为开源工具,云端的后台和中台的服务系统接踵而至,微软又从互联网公司变成了一个数字化的公司,获得了大量的现金回报后市值过了万亿。

在产业链角度当中,头部场景的数字化已经完成了,但是对云端化的中台、后台服务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需求。因为口罩把人与人物理空间隔开,新场景对于后台、中台云端化的服务要求更高、更快,要求服务的内容更加广泛,这个时候我们进入了因为疫情产生的数字基础设施云端化需求的爆发期。比如如果公司财务现在没有用区块链逻辑管理帐户,一定会受到现在分割的冲击和影响。

将产业链看成供应链,将供应链看成是背后的金融和后台服务。这时候才感觉到突发疫情下的租金物理空间、资本帐户空间、工资劳务空间背后的后台服务、云端化服务,才是供应链的根本。产业互联网只是在产品和生产链条当中;如果是金融和契约,放在所有合约背后的都是金融支付和企业清算,这一整套的云端化产业的背后是一系列社会变化,才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次的庞大社会需求。我们相信在这个时代云的重要性和价值。

所有大量平台级和生态级的公司,一定用的是PaaS平台系列的东西,而背后它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点上的变化,疫情下它的利润率、现金流、信用风险和产业链风险,怎样可以把大家的存量利益、流量利益、延续利益、持续利益和可持续性的利益算的更加清楚,就是一个生态链条和平台体系的价值和作用。

公共卫生危机是开源逻辑的某种契机

如果分割式是疫情的物理处理方法,产生的数字化发展需求将是最强大的逻辑。所有物理场所、生产场所、消费场所的分割后,都需要用数字化来替代时,那么所有这一系列点上、线上、面上都应该开源。任何一次疫情,当全社会、全人类还没有办法治愈它的时候,我们就用隔离的办法。但隔离之后治疗的全过程中发现的病毒基因一定要开源。只有开源才可以让全社会、全人类的研究力量来防备它,治疗它和应对它。开源带来的好处是解决局部封闭式环境中的数据获得和数据处理问题。

在社会突发疫情状态获取数据时,一定要用开源当中的第二逻辑“免费”。如果我们借用这些数据的时候,别人的数据开源了,我对别人服务的时候应该是免费的。“开源免费获得”是数字化场景当中的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取向和工具。安卓一旦免费以后,所有生产手机的厂家,未来生产自动驾驶汽车厂家,未会大量应用这个免费的平台操作系统。之后等于对免费提供者来说,就是一个市场扩充的深度介入。这样看来公共卫生危机是开源免费逻辑的天然引擎。

今天如果让你的系统和平台开源,逻辑在于别人会免费在你的源代码中做新的延展、新的应用、新的开发。免费开发的人进入的越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成本就越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未来的边际收益、边际应用和边际收益,会成为我的边际成长。

区块链在产业和金融应用

区块链的逻辑一定是数字化之后,特别是从ABCDE发展过程中后来兴起的东西。也同今天的公共卫生疫情状态,表现出最强烈的关联性。如果从物理形态,人与人之间隔离的时候,恰好是一个天然的分布式状态。区块链就是要研究如果是分布式状态,我们的消费怎么办?我们的生产怎么办?我们的金融怎么办?我们的价值创造怎么办?价值在链上无限的延伸。有意思的是公共卫生在防控病毒时,天然使用的方法就是区隔、分割,一隔离就是分布式。分布式在区块链应用已经有了一些场景和价值链。如果没有疫情,整个的社会过去区块结构是组织状态、群体状态或功能状态。恰好这次疫情把大家从原有的结构组织状态全部打回到初始的分布式状态中,这个时候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市场的一个回归状态和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块链技术和应用会得到一次新的发展。

三、投资角度新观察

疫情之下的投资逻辑

最后,还想强调投资逻辑。疫情发生以后,从社会服务业角度来说,社会服务业在应对疫情下,到底是医院少了,还是其他社会应对机制少了。如果做线上教育、互联网教育感觉是大学少了,还是做网上教育的力量少了?深度医疗健康,所有的线上教育和网上教育边缘性扩展和场景应用都是市场性公司主导的。全球的公共卫生特别是医疗健康领域当中,一定是分成基本的公共卫生和附加的更多社会公共卫生,这是两个的服务系统。一个是社会的公共服务系统,一个是私人的市场服务系统,这就是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的双轨发展。现在我们感觉到中国社会在应对疫情时,是社会这一维度中大数据的应用和有机的资源配置,更是一个市场系统的供给能力和发展的机会,也会带来投资逻辑的变化。针对产业图谱,做区块链的技术、大数据分析系统、开源的社会场景应用、云端化社会市场性的供给服务系统,一定是这个社会最大的需求。

从资本和投资端口看当下疫情及经济政策

私募股权投资,特别是数字化的私募股权投资,今天一定是看到所投的企业的资产损益表怎么样?宏观经济角度来讲,大公司可能在一个月、一个季度。小公司的资产损益表一定是在一个月、一个季度,在半年内反应最为强烈。从投资人角度来说,如果投资大部分是在资产负债表中,而资产负债表未来要变现、上市、对价。所以不仅要看它今天没有盈利时期的技术发展和市场成长性,也要看未来已经有盈利的资产损益表。

提示大家注意的是,如果短期内中小公司资产损益表发生变化的时候,恰好是投资人获取好公司的时候。帮助他渡过难关,当他的损益表中短期没有现金流,或者是信贷端口出现信用压力的时候,通过资产注入才可以既是帮他渡过难关,又认可他是长期可发展的公司。在新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中,我们应该加大投资推广,因为它的前端场景和这次突发事件产生的爆发性社会需求,在资产损益表中未必能反映出来,但是未来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来看一定是个有发展的新场景。需要我们把被投公司的长短期损益表和负债表,和我们自己损益表和负债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关系。

我所在的社保基金是一个长期投资者,资金来源是最长的。越长期的东西越可以渡过短期的波动,无论短期的波动是经济方面的,还是公共卫生疫情的。这是为什么社保会之所以做母基金,做投资人的投资人。如果今天看投资人的投资人时,会产生两个投资端口的东西。

第一个投资端口,在母基金层面,要发现你投的基金和基金投的公司当中,能够处理长期的这些问题,在资产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当中一层一层延展下来。母基金更应该关注通过资产损益表的短期冲击和影响,如何抓到资产负债表长期成长和发展。如果公司是不可投的对象,一定是及时止损、及时交易和及时变化。如果是可投的技术和场景,如果是一次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的免费场景的社会市场进入,一定要把它放在长期的资产负债表当中,一层一层的从企业的资产损益表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转换成基金的资产损益表或者是基金的负债表,再转换成母基金的资产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我们把母基金和投资链条再拉伸,如果中国突发了疫情状态,全球投资人会怎么办?在过去几年包括2019年,美元基金在融资端口当中,因为国外的金融政策相对宽容,资产积累相对丰富。美元基金在过去战胜不同的经济周期方面,也摸索到一些经验。在疫情之下,经济和社会都会给它一个资产的下跌,而事后会升起来,这是长期投资人应该把握的一次机会。

我们注意观察美元FDI和美元基金的年度融资数目和退出数量,注意观察QFII和QDII几个数据,能够观察到国际长期投资者资本链条中的关系。在应对今天的一次性社会危机中,新的技术、服务模式、制度、市场扩展、开源逻辑、云端化工具、社会需求的场景等等,是给我们这些母基金和长期基金再提供机会。这个时候特别强调政府的PPP一定要转化到新头部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去。需要政府性的PPP基金,更多的依靠市场的GP去捕捉一次性的社会经济危机中的机会;同时转换成一种模式,应对社会公共卫生冲击下的投资逻辑变化,从而获得有效的成长。社会的产业链就会因为资本链条的健康、平滑,甚至因为资产负债表和资产损益表之间的多层、多级的有效关联,做到既能捕捉疫情冲击下的机会,又可以克服危机下矛盾和冲突。

如果我们看宏观经济分析的时候,大家都会感觉到大公司的方法比较丰富,最受影响的是小微创新企业。因为它的资产损益表中还处于烧钱阶段,还不是盈利阶段。即使它能捕捉到短期的疫情之下机会时,它应该用免费和社会拓展的策略,可能在它的损益表当中还反映不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社会公共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五险一金、信贷等其他政策工具,从投资人的角度也需要用这几张资产负债表的多级关联。如果社会政策和投资人两个方面都落实的话,就能恰好地转危为机,企业的产业链条、产品链条不中断,还可以捕捉出未来成长的机会,这是我最后讲的从资本端口和投资人端口中有效的发展。

今天从宏观的金融经济政策到产业图谱,聊到产业图谱数字化的危机转换和社会经济发展,再从投资人角度看社会经济政策,分享了一些从资本端口观察到的思考和逻辑。谢谢各位。

Q&A

提问1:从疫情看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的背景下,哪些技术和场景更有发展前景? 

王忠民:比如说数字经济当中,在云端化服务当中提供云服务平台的这些公司,一定会得到一次快速的发展。如果从估值的角度讲,一定是有这种能力的公司,这一次能够提供给免费服务的内容更多,而免费服务之后它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产品一定会更多,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从金融角度,在社会宏观的不同部门、行业和系统同微观的不同企业疫情之后的价值分享是难题。开源免费的逻辑背后是事成之后按照默认协议来分配,而今天没有有效的金融工具来满足。我们今天区块链逻辑准备不够,没有办法实现从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具体到某一个群体、个人,对应的社会管理系统没有产生。对于数字货币,特别是数字货币从简单的支付变为信用和资产,在之后监管一定会放松。

提问2:疫情之后,我国相关部门对数字金融和线上教育的监管是否会宽松呢?

王忠民:疫情来了之后,监管肯定会放松,但还没有找到一个关键的阀点来明确大数据下风险防控的办法和措施,只有通过新的大数据、新的区块链和数字经济方法才可以找到。如果风险评估的人、系统和公司都在体系下运行,监管就应该全部开放,而不是用牌照来全部封死,关键需要找到那个放开监管的风险阀值。而找阀值,社会的第三方服务一定会比监管者更快更好,后者还能提供监管全场景、全信息、全息化、全栈化的一整套服务。  

提问3:不考虑此次疫情的话,全球嵌入式产业链,未来国内公司在制造业领域是否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呢?

王忠民:过去富士康在中国做代工是中国的产业链嵌入到全球的产业链,但是富士康这次切换生产医用口罩,是全球的产业链嵌入到中国。在疫情下,一定要注意不要把中国从全球产业链中分割出去。如果货物有传疫可能时,才是产业链条彻底断裂的时候,相信中央已经全力以赴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全球并不会主动把中国从产业链中分割出去。在今天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之下,国内对全球的供给产业链也采取开放态度,让全球供应链在中国来找嵌入点的介入,这是根本性问题。比如医疗、药品的专利等,引入了它们的东西,在它们在进入中国市场过程中我们也有成长,中国应该向全球产业链开放。  

提问4:产业数据大量掌握在政府手中,数字化开源需要政府支持,这次疫情是否会加速进程,您预判未来政府手中数据会如何开源给社会。既保证获得性,又不影响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呢? 

王忠民:这就是区块链的应用场景。重大的问题产生不来自于人或物理空间的分割,而来自于数据的分割。数据分割才是今天数字化经济和数字化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最大问题。受到疫情的强烈冲击,后续一定会有所改进,ToC端会更快、更广,ToB端和ToS端也会进一步发展,这是趋势。

改进过程中会有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时候区块链安全和保密特性,能够和其他维度开放之间形成上下链,形成全社会信息的公开甚至是信息开源,这才是有效的解决工具、方法和产业逻辑。这也是我预判区块链逻辑和应用,恰好是这个领域未来的重要方向。  

提问5:我们注意到本月央行和财政部已经出台了在财政贴息的再贷款政策,历史上这种再贷款的政策效果如何呢? 

王忠民:这次是用一次性的再贷款政策延续过去的问题。上次非典时期,以及支持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时,这个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另外一个方面,它不会解决经济生活领域、微观中小企业的所有问题。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公共社会、金融、财政政策多维工具、多维方法的应用,也取决于所处供应链和产业链链条市场性的有效应用。

还要强调一点,政府性、社会公共的政策还有拓展的空间。市场性空间中,一个是优先股市场。过去做私募股权投资的时候,越往后期的投资者,在估值越难形成共识,就产生了对赌这种特殊结构。而优先股是全球股权关系中通用的一种股权结构。我注入一部分资金,占你股权的比重并不一定多,但是占你的智力和未来方向,特别是帮你渡过难关,之后你应该按照多高的年化回报率回购回去。如果这个工具运用充分,企业与投资人相互之间协助渡过难关的市场性容量、规模和范围会扩大。还有一个工具是垃圾债,一旦这两解决困难的市场性工具通行开来,解决问题的数量和规模也会放大。

提问6:您刚才介绍了本次疫情对很多互联网数字化产业的机遇,您认为这次疫情会对后续的互联网以及创新行业的监管会有何影响?比如您提到的开源,是否会有监管部门进行规范吗?

王忠民:我认为这次疫情有两个方面的利好:一是对服务业重视程度高,特别是医疗健康,原来医疗健康的投资一定会在这一轮估值中得到成长;而医疗健康里面的制度建设和数字化运行这一部分就更加深厚了。二是全社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云平台的发展、区块链的逻辑,一定会通过这次得到大踏步的发展。

需要注意目前疫情下开源逻辑是免费,但疫情结束之后,这一部分的需求如何过渡到在常态下运行和发展。而未来进入常态的时候,政府会不会进行管理。开源的社会金融和经济逻辑,已经成为新的数字化逻辑发展当中的高光时刻,但是同时相应的监管也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全球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所以,应该积极的通过这次公共卫生事件,让中国的开源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提供给监管者一些如何监管的基础逻辑。这是需要市场力量去主动拥抱监管,而不是等候和观望。  

提问7:现在很多的政策都针对中小微企业,其实大型民营企业的生存也很不容易,能否请您讲解一下政府从方向上是如何看待大型民营企业的?   

王忠民:今天最难过的是那些还是没有数字化的大型民营企业。如果数字化改造了,那么它的平台、现金流和发展都比较好一些。非数字化的大型民营企也会享受到现在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金融领域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定向的债券和信用债对标等。大型民营企业的产业链条才是社会公共政策的有效落实点,我相信在二月份之后一定会还推出相应的社会经济办法。  

提问8:从您的角度来看,未来看社会治理会有哪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新经济公司会有什么样的参与机会呢? 

王忠民:在非典时期,作为地方和省里班子成员,处理了很多问题,也积累一些认知。但2003年数字经济还只是在互联网阶段,今天数字经济的几大趋势和潮流,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结合自己那时候的角色和数字化产业图谱发展变化,以及中国GDP的结构构成和全球头部产业发展的场景,做了一些比较之后得到今天所讲述的东西。非典时期GDP体量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用分割式、隔绝式方法很容易解决。今天我们有了数字化经济,恰好用分布式和数字化的逻辑可以解决。

「码脑」 “守望相助战新冠” 系列课程四:逆向思维,创业者要用不一样的角度看疫情

随着疫情的深入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迎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医疗系统运转、物流供应链亟待扩能,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与远程办公则成为刚需,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危机之下孕育着新的生机。为应对疫情之下的新形势,源码资本投后服务团队策划了「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系列课程。2月3日至11日,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就员工休假复工、创业公司融资、远程协同办公、财务现金管控、政策解析借力等主题进行线上分享,希望从各个侧面为码荟成员提供智力支持,解惑释压,共同面对挑战。

  • 宏观经济受疫情影响同SARS相比,是否更严重?
  • To C和To B行业谁受的冲击更大?
  • 2020,创业融资环境是否会转暖?
  • 出海电商如何长远判断未来形势?
  • 远程办公下,如何管理销售团队,控制人力成本?

带着这些问题,周亚辉分析了具体行业、融资环境等发生的变化,创业者如何更好的应对。还分享了他本人自己三次经历重大“灾难”的个人经历,从1996的丽江地震,2003年北京SARS,再到2020的新冠疫情。

分享嘉宾

周亚辉先生 OPay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作为出色的企业家和投资家,周亚辉在清华毕业后连续创业,并于2008年创立了昆仑万维集团。昆仑万维聚焦于“打造海外领先的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并于 2015年在深交所成功IPO;旗下收购的浏览器公司Opera于2018年7月登陆美国纳斯达克。2018年创立一站式电子金融服务平台OPay,致力于科技改变非洲。

核心观点

  • 创业者应该学会用逆向思维,用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本次疫情。
  • 对于所有创业者来说,宏观对我们的影响永远没有微观对我们来得大。微观是每天需要工作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对于我们更重要.
  • 该干嘛干嘛,创业者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外界这些东西给你带来的影响,有时候你是感知不到的。
  • 融资方面,我觉得倒不用那么紧张,融资难是肯定的,至少上半年融资比较困难。公司要储备12个月的现金这是常识,最好还能够自己造血。
  • 从未来长期来讲,大家还是看中国的基本盘,我自己最大的担心其实是这次会不会导致国际资本对中国的投资减少。

分享内容实录

疫情对宏观经济、行业和融资等方面的影响

谈到这次宏观环境受疫情的影响肯定是比SARS要严重的。下周北京50%以上的公司还是不会上班的,也都还是网络办公,接下来至少还有两周时间才会恢复正常。

从未来长期来讲,大家还是看中国的基本盘。大家在网上也看过任泽平团队对当前宏观经济增速的预测。我觉得疫情在三月份应该能结束,包括政府在内绝大部分公司在2月17日应该上班,相反下周上班的公司可能不太多。现在来看应该属于第一种,即防控得力,疫情持续时间较短,受一定影响中国GDP全年增速可能从6%降到5%左右。

疫情之下,肯定对有些行业影响特别不好,同时对有些行业特别利好。比如我的游戏业务,基本所有游戏的在线数据都翻一倍。在线教育、在线音频视频,还有在线生鲜都会比较利好。而其他需要跑销售的,或者是依靠线下销售的,会受较大影响。我自己是投资人,也是创业者,目前90%时间都在做OPay。很多的建议说公司应该现金为王,在过去两周时间里投资人找我,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疫情对我有没有影响,然后发一些资料过来说一定要看好现金,打折融资,我都有点不胜其烦了。

现在对ToC企业影响比较重,但不管ToB还是ToC都应该关注获客成本、转化率和ROI,尽量把大量业务线上化。在这个期间,中国的供应链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货都发不出去,深圳、浙江都不能发货。很多员工这时候都比较紧张,如果不强制要求来公司上班的话,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来。这个时候怎么样进行协调,相对这方面大家都比较有经验,我就不赘述了。

融资方面,我觉得倒不用那么紧张,因为肯定融资比较难,至少上半年融资比较困难。公司要储备12个月的现金这是常识,最好还能够自己造血。其实我自己最大的担心是这次会不会导致国际资本对中国的投资减少。2019年下半年,我自己已经明显感觉到国际资本对中国的投资减少,这一趋势2020年会不会加速,转而把钱投到东南亚和南亚去,这点是我自己没有想的特别明白,也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还有一些其他层面的东西,比如说提前预测、随机应变,抓政府政策,抓住发展规律等。下面这张图反映从2019年开始融资就急剧的下降。

图片来源:Crunchbase

创业者应该以逆向思维看疫情

我先讲三个小故事。算上这一次,其实我经历过三次特别大的“灾难”。

第一次是1996年,我上大学的第一年,春节寒假的时候回云南丽江老家,刚好丽江遭遇7.0级大地震。第一次经历地震还是挺恐慌的,整个城市的人都住在外面搭的账篷里。我觉得整天在帐篷里挺无聊的,血气方刚的想为社会做点事情。第三天我就把在省外上学的大学生全部组织起来,到农村去抗震救灾前线去了。之后两周时间都在农村里各种修路、各种排路障和各种救人。两周后回到帐篷,你看到所有人其实每天没有事干的,就是各种恐慌或者是担心,或者不知所措。如果这个时候你去找点事情做,其实很快时间就过去了,都来不及想这个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对企业有什么影响,你压根不会考虑这个事情。

第二次就是SARS。SARS爆发的时候,我创业在做一家叫火神互动的公司,是基于动漫的社交网络公司。我印象特别的清楚,当时我也不知道SARS有这么严重,那个时候还老跑出去见客户。那时候北京的地铁和公交车是没有停的,北京地铁2号线那时整个车厢一个人也没有,自己转一圈又回来了,也就这样过来了。

这是第三次。估计年纪大了,我这次反而感觉还挺紧张的,觉得疫情好像很严重。现在我不一定敢出去坐地铁、坐火车。后来想想为什么?一方面年纪大了,更谨慎了;另一方面跟舆论有关系,舆论比以前更发达了。

总结一下,我讲这三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我觉得要逆向思维,要用积极的角度看待疫情。这次疫情是我跟我父母这20年来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次,我还挺享受这个过程的。我父母70多岁了,每天还给我做饭,自己难得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这也挺好的。最近舆论的很多新闻,我都不清楚前因后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自己太忙了,我哪有时间去看这些东西,刷新闻等等。我觉得要用不一样的角度看待疫情,我觉得该干嘛干嘛,创业者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外界这些东西给你带来的影响,有时候你是感知不到的。我每天都要忙着工作,每天都是各种会议,有点时间就陪父母,跟父母聊一聊、吃吃饭。人其实就是这么几件事情,每天吃饭、睡觉、工作,这就是生活。

对于创业者来说,因为工作占的比重时间太大了,我觉得这些宏观的东西很难顾及。从不一样的角度看疫情,尽量发现这个东西跟你以前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尽量感受它美好的一面。对于所有创业者来说,宏观对我们的影响永远没有微观对我们来得大。微观是每天需要工作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对于我们更重要。宏观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有时候尝试“该干嘛干嘛”。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工作工作,该生活生活,其他的就顺其自然。

Q&A

提问1:疫情对创业企业国际化有什么样影响,比如说电商出海行业?  

周亚辉:如果是跨境的企业,这次疫情是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很多好的公司有很强的预判性,我们在1月29日讨论时,有同事分享YY的一个政策,所有外派的员工2月1日之前必须全部出国到岗上班。因为他们判断,各个国家可能会很快限制中国人员的出入境。我们当时了解以后,马上通知所有外派员工必须2月1日之前出发到所在国。大家可以看到,2月2日开始,各个国家开始对中国人员出入境进行限制,这就是一个预判性的问题。

未来整个电商行业,我觉得本土电商要远远大于跨境电商的。因为国际贸易越来越受关税影响,基本所有大国都希望用税收、财政和货币政策鼓励本国制造业的份额增长,所以本土电商会越来越大。对于个体商户来讲,主要看怎么样解决物流问题。长期来讲,我觉得跨境电商高速成长会受到一定影响,这些企业要更多想怎么样打造品牌,而不是纯粹去做贸易。

提问2:远程办公时代如何进行组织管理,提升组织效率呢?

周亚辉:我创业20年,有时候觉得管理搞得太复杂,反而很难学到好的管理。我个人觉得管理就要用一句话能够讲明白。我认为远程办公就是做到让你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视频会议来进行。只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学会更好使用视频会议系统,那么其他的远程办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提问3:疫情时代创业者最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需要防范哪几个风险呢?

周亚辉:创业者应该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我没法回答你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我想给创业者说一句,创业者在这个时候应该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样应对疫情,怎么样感受疫情给自己公司带来的影响,怎么样想到创新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去调整战略、执行战术。  

提问4:疫情会加速行业的分化和整合,对资金充裕的企业是否现在考虑进行行业整合呢?

周亚辉:我个人认为公司市值在10亿美金以下的,不用考虑整合这个问题的。首先还是要考虑怎么样增长,怎么样控制成本。  

提问5:请教ToB业务销售上可以做什么样的调整?是收两年合约的款项,还是提前收款的周期,新销售有什么好的方针?

周亚辉:我没有做过ToB的企业,目前正在做第一个。从细的层面讲,我觉得能收两年钱比收一个月的钱要好得多,但是客户为什么要一下子给你两年合约的钱呢?这又变成另外一个难解的题,客户当然愿意少付钱。我觉得中国ToB一直发展比较慢,很重要一点ToB企业到底有没有切入到刚需。如果切入到刚需市场,成长还是会比较快的。过去一年成长最快的是电商ERP市场,因为对于所有电商企业来讲它是不得不买的一个SaaS服务。做ToB创业的,这个时候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的产品和服务跟用户需求的匹配程度。

提问6:没法见面的时候,如何管理销售团队?

周亚辉:销售团队你就每天打电话催他,问他今天多少的业绩,每天给他视频,施加压力。销售是非常考验执行力和野蛮性的一个工作。每天盯住几个人问进展,一起分析讨论,提出改进建议。然后让他们把压力传导到下一层,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提问7:如何节约人力成本呢?

周亚辉:如果目前薪资压力过大,可以协商能不能先调整,明年调整回来,也可以尝试分配股票或者是优化人员结构。其实大家都知道就这么几种方法,只不过是你有没有这个判断力和决心去执行而已。又想节约成本,又不愿意采取措施,是不可能的。

「码脑」 “守望相助战新冠” 系列课程二:疫情对融资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对策建议

随着疫情的深入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迎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医疗系统运转、物流供应链亟待扩能,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与远程办公则成为刚需,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危机之下孕育着新的生机。为应对疫情之下的新形势,源码资本投后服务团队策划了「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系列课程。2月3日至11日,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就员工休假复工、创业公司融资、远程协同办公、财务现金管控、政策解析借力等主题进行线上分享,希望从各个侧面为码荟成员提供智力支持,解惑释压,共同面对挑战。

  • 2020立春节气已至,但池上的春天却远远未到来。
  • 创业者如何在本已极具挑战的环境中生存,更如何应对新冠病毒,这个猝不及防的“黑天鹅”事件
  • 一句话,2020 到底该怎么活?

2月5日晚间,泰合资本管理合伙人郭如意做客「码脑」之“守望相助战新冠”融资专场活动,针对大家最关心的当下市场影响、投资策略和节奏、2020业务和融资考虑等,为码荟创业者们做了深度分享。

分享嘉宾

郭如意先生 泰合资本管理合伙人

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目前主要负责泰合资本在科技、出行、物流、企业服务等领域的重大交易。在创立泰合资本之前,郭如意先生曾在汉能投资集团从事TMT领域的融资及并购业务;曾就职于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交易咨询业务部门,参与多起国际基金和大型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及并购案;还曾供职于埃森哲,为国内外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商业和战略咨询。 

核心观点

  • 市场大环境在前两年就已经发生根本改变,疫情只是加剧这一趋势而已,这是基本判断。
  • 我们春节后对头部40家投资机构的调研表明,50%机构将在2019年基础上采取收缩策略。
  • 长期看多中国经济走势,否则我们都没必要在这里创业和投资,历史上国内外多次重大疫情后的经济表现也已经给出答案。
  • 疫情对行业的影响两极分化严重,基本上线上受益显著,线下挑战较大,技术价值进一步凸显,而对某些行业的改变甚至可能是根本性的。
  • 求生“369法则”:至少假设三个月业绩是低于预期的,至少留足6个月的融资期,至少要留足9个月的现金流。创业者一定要做最坏的打算,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样才可能争取最好的结果。
  • 越是灾难,越是困境,创业者越要有借假修真的心态。一定要把使命、愿景、价值观提上重要议程,否则在黑天鹅事件面前会手足无措。
  • 灵活运用各种融资工具,股权、并购、可转债、风险债等等,及早安排、落袋为安。
  • 砍掉烧大钱的业务,干掉不产出的员工,停止不效率的探索。算账,算账,再算账。

分享内容实录

感谢源码资本的邀请,今天想跟各位分享短期内疫情带来影响和长期基本盘的终局思考。我们希望辩证地看待危机,客观探讨存在的挑战,更希望为大家提供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

三个视角对比SARS  将目光投向更远处

本次疫情与非典所处的宏观环境不同,这也是挑战的真正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大家来看下面几组对比数据:

第一是GDP。2003年我国的GDP基数还比较低,保持着10%的增长。对比2019年,不出意外的话,GDP增长可能在6%左右,总额已经接近100万亿规模,再去追求高增长率非常难。

第二是互联网人群的渗透率。2003年是5.3%,截至2019年6月高达61.2%,现在的数据还会更高,这说明互联网的增长红利已基本见顶。

第三是淘宝的交易数据。淘宝是在非典时期应运而生的,2003年的GMV是2271万,2019年“双11”天猫的GMV已经达到2684个亿,一年和一天的交易额对比,就有接近万倍的增长。这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升级,互联网渗透率以及网购人群、网购行为的改变,也意味着基本上大环境下的红利已经收割结束。

第四是投融资数据。2003年是VC、PE投资黄金时代的启动时期。当年的总融资规模是70亿人民币,到2018年的顶峰时期接近7000亿人民币,涨了百倍。

所以,已有的红利都已经浮现在水面上了,但是新的机会并没有看到。如果一定要去跟SARS做对比的话,我们要考虑的是语境已经发生变化。市场大环境在前两年就已经发生根本改变,疫情只是加剧这一趋势而已,这是基本判断。

危中有机:疫情之后必有回调

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每一场危机的背后都蕴藏着机遇。中金的报告显示了SARS前后上证指数的整体表现,可以看到:

医疗健康行业在最顶端,受到的冲击最小、跌得最少、回调得不高,说明医疗健康行业的稳定性还是基本面驱动;传媒、汽车跌了8%,回调12%以上,它们是短期内能回调的一些行业;还有一些行业例如房产,短期内的回调比较缓慢,但是受益于宏观经济的增长,后面依然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另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非典时社零的增速下降至3.6%,4、5月份下降最为严重,但非典7月份结束之后,就反弹到正常的8%~9%之间。04年一季度末出现巨大的报复性反弹。

今年是否会像2003年那样快速大落大起,需要根据具体行业慎重分析和理解。提醒大家关注几点:

第一,只要是消费刚需的行业,就会有报复性反弹的可能性,应该做好应对准备;

第二,凡是遇到重大的、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疫情或者事件,国家势必会有相应的货币、财政政策出台以刺激经济增长,乐观地说,如果疫情在一季度结束,政策调整会预留更多的落地期;

第三,隔离带来用户行为迁移,出现新业务的机会。比如当年淘宝的崛起,就是当时用户行为向线上迁移的结果。2003年全年唯一上市的携程,也与新业务机会下用户行为的迁移有关系;

第四,新的战略机会出现,建议大家思考行业中是否有并购整合的可能性。当年的卓越和3721,本来都有机会在2003、2004年冲击上市,但因非典疫情影响,港股上市通道相应的收窄、投资人信心的降低、本身企业的业绩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最后3721被Yahoo收购,卓越被亚马逊收购。但这不失为一种好的退出方式。 

历史上各国重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把目光拉得更远些,我们来看看21世纪以来的重大疫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可以看到,全球只有西非三国,真正因为埃博拉疫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或者说对整个区域的发展,遭受重创很重要的原因不是病毒,而是这些国家不论是制度还是经济,都没有那么健全、完善,这导致他们面临冲击时变得更加脆弱。

无论中国当年的非典,还是美国当年的H1N1,亦或是中东的呼吸综合征,甚至是巴西的寨卡病毒,开始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大约1~2个月的影响,实际上回调也是非常迅速,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在一个非常时期,怎样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健康度——先活下来,再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如何能够重新成长出来、活得更好。追溯历史,我们看到的都是比较让人有信心的案例,大家不必过度恐慌。长期看多中国经济,也是我们的基本判断,否则我们没必要在这里创业和投资。

周期+疫情之下的资本市场

 

回到微观角度,我们排除疫情的影响,先看融资的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看到,2019年因为募资难、GP的洗牌,导致投资机构已经变得更加谨慎,对于标的的选择也越来越挑剔。

上图中的两个数据可知,无论是募资端的压力,还是投资端的收缩,整体融资环境本身就不是那么乐观。那疫情中的投资人有什么变化?

2020半数投资机构节奏会受到影响

 

我们针对经常合作的40家投资机构做了一个简单调研。疫情对投资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约50%的投资人表示将在2019年基础上继续保持收缩策略,再追问,发现其中因为疫情收缩的大概只占5%左右,主要是出差不方便影响看项目、DD等。

但也有一些机构保持着节奏不变或者加快,比较典型的是战略投资机构,如BAT、头条、美团。短期内疫情可能影响工作节奏,但是整个投资的战略不会因此发生重大的调整。

另一组数字是,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超过50%的投资机构开始越来越重视对portfolio的投后服务。像资源对接、帮助招聘等,这样更细致的服务会越来越常见。投资机构会倾注更多的精力为自己投过的项目保驾护航,这也是一个新的趋势。

从投资机构反馈的关注领域来看,此前,个别机构保持着自己对消费、教育、医疗等单一领域的执着,但企业服务、先进技术等to B行业跟产业互联网相关大方向的企业,开始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集中关注和青睐。

医疗健康、在线教育、企服、大文娱等利好

餐饮等线下消费场景、物流、出行受影响

相信大家已有感知,疫情之下表现出较利好的行业有医疗健康、在线教育、文娱(游戏、内容、社交)、企业服务等等。这其中,每行业背后都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如,医疗健康行业的利好,来源于大家对疫情的恐惧加重了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度,投资人圈子对医疗健康方向的关注度开始有所提升,但真正一直在投医疗健康的投资人们,还是保持着相对稳健的、有自己风格的投资哲学和逻辑。也就是说,虽然关注度在提升,但要建立行业认知和理解,需要一定的周期。

在线教育行业因为疫情带来大量用户使用习惯的迁移。在没法正常开学的情况下,学校还是用尽办法,用各种渠道、第三方的工具等等辅导家长和孩子们在线展开学习。所以在线教育很有可能是在这一波里面受益最大的行业,在今天这个环境下,获客成本是相对最低的,创业者应该抓住这波机会,在基础设施、内容生产供应等基本功上果断地做投入。

游戏和内容社交等文娱行业也相对利好。一个例子是春节期间影院不开了,大家都开始在网上看贺岁档,未来可能会有很多用户习惯的迁移。当然,针对宅经济的这样的小爆点,我们要更客观地去看长期影响是什么?比如这波疫情过后,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中,是否有更好的方式留存这波特殊时期有闲余时间来平台的用户。因此,后续产品、用户运营变得非常重要。很有可能特殊时期会出来有意思的新标的,它掌握了一波用户,圈住了一些流量,并且借此机会形成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同时,它们也有可能因为产品和流量本身的挑战,变成一些不错的并购标的。

企业服务领域我们看到的是冰火两重天,一类是坚持在做大客户的企业服务提供商,很有可能在这一波疫情过后,企业客户也会产生一波新的行为的转移,更愿意为好的产品、服务去付更多的费。比如大家越来越重视线上办公、协作,以及数据管理互联网化,这时候针对大客户做服务的,从云服务到各种SaaS等企业可能从中受益;另一类,长期在服务小客户的企业服务公司,如果他的客户遇到大的业绩压力、现金流困难,很可能导致他们也受到连带的影响,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受负面影响的几个行业也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比如,交通出行和物流,因为都是相对刚需的行业,可能就受到相对短期的影响;但是线下消费场景,如餐饮,或其他需要线下交付的服务,这些行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很重要的共性原因是这些都是对现金流敏感的行业。所以,这些企业一定要考虑怎么样去更好地去管理现金流,怎么样更好地去稳定已有客户的情绪,保证现金流不会因为受疫情恐慌的波及而断掉。

交通出行之前在非典结束之后反弹比较快,因为是刚需行业。物流行业同理,短期内可能受到国家政策、应急管理、人员不准聚集作业的影响,导致物流企业没法把自己专长发挥到极致,但这次疫情中我们已经明显感受到,物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刚需环节,无论是海外物资运输清关还是全国范围物资驰援调配,乃至同城配送,都需要很多物流企业的支持。

长期来看,物流行业有非常强的基础设施属性,可以更好地去支持经济的发展。虽然短期内受到一定的冲击,但长期来看会有更好的发展。在此,也想提醒很多物流企业,现阶段是否能把资金投入到跟技术或自动化相关的环节中,使自己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保证效率和产能、比竞对多一手变得非常关键。

“369法则”应对残酷的2020

 

不管是疫情带来的变化,还是大环境变化,应该怎么应对?我们总结出了“369法则”——至少假设三个月业绩是低于预期的,至少留足6个月的融资期,至少要留足9个月的现金流。创业者一定要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至少假设3个月业绩低于预期

理论上,每年一季度的低业绩对很多公司冲击相对还好,大多数公司在一季度本来就是淡季,因为2月前后会遇到春节假期,有效工作时间短,做不了太多事情。但今年不一样,各种因素叠加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春节家电销量和销售额为例,今年各个品类同比去年春节消费下降了50%,其中,空调下降最为严重达70%以上。同比的数据有了这样大的下滑,后面要把掉下去的量拉回来,压力很大。所以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假设,在疫情的影响下,保守来说至少3个月业绩会低于预期。

那在这样的预期下,企业要做什么?

第一,重新梳理战略。首先根据实际情况,短期内的预算要调低,在此基础上,基于合理的范围再往后推两、三个季度,甚至调整全年预算。接下来要考虑如果全年的业绩打都了折扣,要在哪个季度要补回来一些,提前把控好一整年的节奏感。

第二,坚持使命、愿景、价值观导向。这是在一个企业没有清晰的SOP的时候,能够指导所有人去做正确事情的行为准则。如果企业在这一点上是缺失的,很有可能在遇到黑天鹅事件时手足无措。试想,当别人已经开始了调整和应对,你还处于分析阶段,那么在这场仗里面你至少已经丢掉了半个身位的优势,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建议各位创业者,在制定战略和调整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使命、愿景、价值观提上重要议程,考虑清楚更长远的目标和追求,作出对公司长期有利的决策。

第三,一把手一定要在一线。在今天,一把手必须自己亲自下场,把手弄脏跟大家一起去感知市场。因为市场环境每天都在变化,怎样更好的去应对、理解前线可能遇到的挑战或需求,及时给到支持?只有一号位亲自下场,才能做得更好。此外,一把手要亲自下场带领核心管理团队做组织升级,应对潜在的各种变化,避免因一言堂或组织僵化导致的对前线风险感知的不及时,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四,做最坏的打算。如果你不是市场中占绝对份额的老大,就不应该因为市场或大环境的波动,使自己遭受重大的波动,而是要更好地去应对大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所以,三个月的业绩低于预期是最基本的假设,还要在此基础上做最坏的打算,无论是人员、资金、现金流等,思考在最差假设前提下公司还能活多久,如果发现已经处于相对危险的境地,要马上去想解决办法,在融资上做重要部署。

至少留足6个月的融资期

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即便没有疫情的影响,平均的融资周期都要超过半年,所以大家要想清楚,如果公司的目标是在10月份拿到钱,现在就要开始准备了,包括为融资材料的准备、新一年的预算,甚至跟重要投资机构的提前沟通等,提前筹备非常重要。

第二点,要辩证地选择投资人和融资方式。我们见过非常多的创业者不希望被战略投资人控制。但很多的战略投资人现在更多是为了生态布局,也未必是一定要去控制企业。尤其是在现今市场环境中,保持原有投资节奏和相对活跃度的战略、产业投资人占多数,我们建议大家应该积极地跟他们接触,谈清楚需求和底线,看能否做一些不一样的协同。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看看行业的终局大概会长成的样子,看看自己在终局里所处的位置,不妨早做打算,提早跟股东沟通,做出对公司、对员工、对一起创业的兄弟们、对股东最有价值的判断,在一定的时候被并购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历史上也出现多次,因为没有看清楚行业终局,最终导致自身和股东利益受损的案例。

辩证地选择融资方式是指,一些长得比较大的企业,还大量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的话未必划算。因为这时公司走向基本确定,业务也比较稳定了,但估值受市场环境所拖累,投资人不会给出过高的溢价,导致创业者的份额被稀释得厉害。这时,不妨考虑更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比如风险债、成长债、可转债等等,还有一些资产属性比较强的公司,可以考虑融资租赁类似的方式,千万不能因为不懂、不够了解,或者这个方式听起来成本太高而不去考虑。任何方式引入的现金流都有帮助。

未来长什么样子,大家都不清楚,在当下做任何的假设,对任何一方都未必公允,所以,我们建议应该保持相对开放的心态交流,理解对方的诉求,同时跟公司资金需求做匹配,看看怎么样的方式对公司是最合理的。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请专业人士来帮助把关,比如说FA或者律师。因为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条件是合理的,什么样条件可能是苛刻的。不是为我们自己打广告,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是否请有经验的人来管理,对融资进程的影响会非常大。特别体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投资人的任何一个动作,比如,在今天节奏放缓的时候,怎样更好地分辨投资人是因为自己策略的收缩导致不想投了,还是确实是因为疫情而工作受限。所以有专业人士在中间沟通,对理解双方的诉求和真实情况非常重要。

最后要强调的是落袋为安,不要轻信任何口头上没有时间表和to do的承诺,一定要清晰地看到,在什么时间点,拿到一笔确定性的钱是最重要的。尤其在今天的环境下,落袋为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比如你拿了8个TS,这中间如果有2~3个想要快速地投进来,那就不要犹豫去等另外5家都准备好了。无论如何,用各种方式保证自己一旦开启了融资就要更好完成它,要拿到钱落袋为安。

至少储备9个月的现金流

留好9个月的现金流,这也是一个绝对最保守的预计。甚至如果账上没有10~12个月的现金流储备,就建议马上开始考虑融资。期间,怎么样保证正常运营、怎么样去保证现金流稳定十分关键。

首先,砍掉烧大钱的业务是头等大事。如果你的业务还有一两个是一个月烧掉上千万或大几千万的,建议立刻考虑是不是要把它停下来,哪怕它未来有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收入。如果主营业务就是很烧钱怎么办?可能你要重新想一想,业务模式设计是不是有问题,有没有可能通过调模式来改善主营业务的现金流。

第二,干掉不产出的员工。建议创业者站在更高的格局去思考这件事,作为企业的一把手,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生死,如果一些员工持续的消耗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更好的示范效应,反而有可能导致更多好人才的流失,最终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垮掉。如果整个公司因为不产出的员工被拖垮了,这对所有人都是更为不负责任的,想清楚这一点,就应该更坚定地执行狼性的淘汰文化。

第三,减少不效率的探索。市场好的时候,很多创业者对新事物、新模式的探索是好事,但是在融资变得更加艰难、企业生存对现金流要求变得更加紧迫的时候,就很难尝试一些并不效率的探索。建议所有创业者不要只看市场前景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要去看探索的业务毛利与现有业务毛利之间怎么去选择才是最优选。

最后一点是算账、算账、算账。刚才已经提过了,算好账才能打好仗。任何时候都要从最小的单位经济模型来衡量,每一笔钱投出去,能砸出什么样的水花,能产生什么样的效应,每招一个人能带来什么样的产出,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通过算账去做决策和做判断,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精打细算。

以上提到的,都是我们能看得到的、实打实的、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事情,今天我们不必再去过度思考疫情会带来什么影响,更多的还是要放长远去看自己可能的生存机会在哪。

今天的时点就是do or die的时点,这不是危言耸听,希望大家真的能够有紧迫性,不只看到短期内的疫情,而是更多地看到大环境带给我们的压力和紧迫感,立刻行动起来,去前线,去参与升级变革,活下去,活得更好。

「码脑 」 “守望相助战新冠” 系列课程一:用人单位在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合规注意及实操指引(以北上广深为例)

随着疫情的深入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迎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医疗系统运转、物流供应链亟待扩能,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与远程办公则成为刚需,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危机之下孕育着新的生机。为应对疫情之下的新形势,源码资本投后服务团队策划了「码脑」“守望相助战新冠”系列课程。2月3日至11日,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就员工休假复工、创业公司融资、远程协同办公、财务现金管控、政策解析借力等主题进行线上分享,希望从各个侧面为码荟成员提供智力支持,解惑释压,共同面对挑战。

  1. 员工隔离保护信息登记有什么强制性义务要求吗?
  2. 延后复工是休息日还是法定节假日,相关劳动酬薪如何核算?
  3. 疫情持续情况下,企业如何加强各类合同履约管理?
  4. 员工在家远程办公,如何界定工伤?
  5. 因感染被隔离治疗的员工,如何核算发放薪资待遇?
  6. 停产待岗协议与停薪留职怎么具体操作?

带着这些问题,利用自身多年的劳动法经验,胡高崇律师首先从北上广等地的最新相关法律规定入手,针对性的回应了疫情下用人合规方面的几点疑问,涵盖合同履约分析、企业用工合规以及实操层面指引等内容,为创业者应对疫情期间的合规管理和劳资方面的新问题提供助力。

分享嘉宾

胡高崇律师,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在加入中伦文德之前,曾供职于国内知名律所,具有多年司法系统审判工作经验;其执业领域覆盖劳动雇佣与员工激励、公司合规、争议解决,其尤其擅长劳动争议、公司类及合同类纠纷的处理。客户类型包括大型互联网公司、外资企业以及国资金融企业。曾连续三年被《LEGAL 500 – The Asia Pacific》评为“2018-2020年度中国劳动法领域‘特别推荐’律师”。

分享内容实录一、以北上广为例,解读各地新规

一直了解源码投后服务做的非常好,跟源码合作也有三四年了。感谢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参与学习,当然在这个特殊时期,CEO、HR们确实也应该去了解和掌握这样一些新动态。下面进入到今天的分享内容。

首先法规政策索引层面,国家层面法规政策有哪些?各地最主要的政策又有哪些?

国家层面的规定,一个是关于春节假期的延长,春节假期实际延长了两天,把两个工作日也作为休息日,最后把星期日并入假期,这是国务院办公厅规定的。而湖北省人民政府自己出了一个关于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也是在国务院同意的前提下,直接把春节假期延长到2月13日。湖北省这样的规定,虽然是省级的人民政府的规定,但是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因为不限于所谓的湖北省用人单位、劳动者,还把延长假期的适用人群范围扩大到春节期间来湖北探亲访友的外来人员。如果是在春节之前回到湖北探亲访友,一直留在当地的外来人员,同样也会在春节期间延长假期至2月13日。而且这是法定的假期,视同于计薪休息日,这是国家层面前两个关于假期的规定。

再往后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里面的内容,可能有一些特殊人群,他的工资报酬要正常付的。由于肺炎的患者、疑似病人、密集接触者在隔离治疗期间或者是医学观察期间,以及政府实施其他的紧急措施期间,即使没有办法正常劳动,劳动报酬也应正常获取,而且用人单位不能根据劳动合同40条、41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到期的还要顺延,这是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上面通知里面,有关于停工停产期间劳动报酬计发的原则性规定,也即: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之内,即使是停工停产也要正常付工资,通常以一个月为期限。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之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正常进行了劳动,虽然停工停产但有一部分岗位进行维持性业务开展,职工提供正常劳动的话,可以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去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彻底的停工停产,全员的停工停产待岗,这个时候用人单位支付员工生活费,生活费的标准按照最低工资的一定比例去支付,各地有不同规定。

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关保障问题的通知》。目前从全国层面来讲,关于患新型冠状肺炎能够被认定为工伤的人群主要限于医护和防疫工作人员,不包括因为出差或者是返工之后在工作场所染病患病,这类人群基本认定为工伤的可能性偏低或者是很低。

以上是全国层面的规定,下面从北京、上海、广东选择一些有特点的地方性规定分享给大家。

首先看北京,北京地区主要规定与国家层面保持一致,但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里有关于待岗期间,企业应按照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去支付基本的生活费的规定,这是北京地区的特殊性文件核心内容。

第二份文件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本市企业灵活安排工作的通知》,这份通知基本与上海、广东和全国其他的地方都不同。从宏观层面来讲,北京地区的法定假日只是遵照国务院的规定延长了3天。从2月3日之后,就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工作日,这是北京地区的规定,或者是北京地区实操层面的注意事项。在正常工作日里面,按照北京市这一则通知的规定,可以进行灵活用工或者是远程办公的方式去安排工作,这是通知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对比上海,我们就会发现,上海的规定直接将法定假日延长到2月9日,2月9日之前不得复工。在上海地区如果没有新文件出台之前,在上海地区目前的情况2月3日至2月9日期间,上海地区安排劳工工作都要按照200%支付所谓的加班工资。

但是北京地区不一样,北京地区要区分周一到周五,以及周六到周日,正常而言2月3日-2月7日这五天如果在家灵活办公的支付工资是可以的,如果2月8日、2月9日两天,本来也是周六周日两天属于休息日时间,用人单位还安排在家工作的话,应该按照休息日标准支付工资。北京市在上面通知里面提到14日内是否必须要落实监督疫情观察措施答复。目前而言北京市没有新文件出台之前,从2月10日开始只要不是从湖北地区返京或者有过湖北地区人员接触史,返京以后体温正常的可以到用人单位上岗;但如果从湖北地区返京或者接触过湖北地区人员的或者返京之后体温不正常的人员,要居家隔离监测体温。

接下来我们看看北京市教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同出台的《关于因防控疫情推迟开学企业职工看护未成年子女期间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如果家庭里面有一个未成年子女的话,就应当安排一名职工带薪看护未成年子女,看护期间工资报酬可以正常领取,用人单位不能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41条解除合同,合同到期的要去顺延,视同政府采取了隔离措施或者是其他的紧急措施,以这样的原则去规定有一个所谓未成年子女看护假。

而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若干措施》里面,第十个问题规定实施灵活用工政策,允许企业综合调剂使用年度内的休息日。如果劳动者确实要休未成年子女看护假,可以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文件精神,在双方达成一致情况下,调剂使用2020年度内的休息日,用这种方式更加灵活保障劳动者休假待遇的落实。

同样,上海地区也有一些政府特色文件。我们把有特色的地方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延迟本市企业复工和学校开学的通知》,明确规定了本市区域内各类企业不早于2月9日24时前复工。关于2月3日-2月9日能不能安排所谓灵活工作。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明确答复,说延迟复工是关于疫情防控的需要,2月3日-2月9日期间都是休息日,也就是本周一到本周五五天也是休息日,而且对于休息职工正常付工资,如果上班按照休息日加班工作进行付两倍加班工资,这是目前来看上海地区比较有特点的。

同样,也是将广东省比较有特色的一些规定分享给大家。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的《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做好劳动关系相关工作的通知》里面,第三条规定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优先安排职工带薪年休假,如果没有及时返回广东复工的职工,双方协商之后可以享受休年假。关于工伤认定层面,广东存在与上海、北京和全国其他省市不一样的地方。广东省工伤报销条例第十条第四项的规定,如果出差疫区感染传染病的视为工伤情况。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其他联合发布通知里面就明确了,如果对于用人单位直派到湖北省出差或者是工作的职工感染了新型冠状肺炎的,应该视同为工伤。

二、事件定性及合同履约解析

这次事件到底定为不可抗力还是情势变更?

我们看一下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合同法》第117条对于不可抗力有明确的界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至少目前来看,大家还是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抗力。但是,在具体合同履行里面也不是每一份合同都完全能够适用不可抗力而导致无责的解除。如果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不可抗力的事件,基本合同的解除之后双方就不会承担任何的违约责任,也不会存在违约责任的承担,这是不可抗力典型的特点。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规定,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成立以后因为客观情况发生,当事人定立合同无法预见非不可抗力造成的属于商业风险的变化。

针对第一类买卖合同而言。如果卖方厂家在武汉,武汉已经封城了,在交通完全停滞的情况下,卖方无法发货,无法履约,应该构成不可抗力,而且免除卖方的责任,这是不可抗力的事由。同样还是买卖合同,卖方在湖南往北京发货,虽然湖南地区的交通、物流并没有完全阻断,可能物流的成本显著增加了,之前运费1万变为现在运费10万,如果还按照这样的运费履行合同,并且让卖方支付运费的话,这个合同显然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卖方有权去调整合同中对于运费标准的规定,这是情势变更的使用。

针对第二类关于饭店、商场的场地租赁合同而言。如果由于疫情爆发客流显著下降,这种情况下应该适用于情势变更,不适用于不可抗力,尤其对于北京、上海、广东目前不是疫区的地方。目前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观点是对于商场和其他的地方能不能请求减少租金,目前以非典时期的情况为例,基本商场、饭店的租金合同减免都能够得到支持,酌情减少,最多减半;跟房东之间法律诉讼也能得到支持。但是在非典期间并没有案例支持写字楼对于租金减少的请求,这是对于场地租赁合同可以适用情势变更的基本判断和认识。

针对第三类一些提供劳务和服务的合同。这种合同如果真因为提供者感染病毒或者是因密切接触被隔离和治疗,或采取其他的强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服务提供者就可以以不可抗力解除这类合同,而且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针对第四类旅游合同。按照《旅游法》基本规定,如果出现疫情影响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都可以解除合同,而且会认为不可抗力的事件,大家注意阅读《旅游法》第67条就可以。

针对第五类建设工程合同而言。整体来看这个事件是不可抗力事件,但是某个合同来看又区分当事人身处何地、何时、何原因导致的,比如说工程延期等。因为疫情引发的工程延期问题,在建筑工程里面参照非典事件的案例,有部分法院认为构成不可抗力,这个需要注意个案分析。

另外,关于合同履约,除了类型化分析以外,还有实操层面的注意事项,如果真的是因为疫情引发的合同履行,主要说的是商事合同履行出现问题,如果履约方原引不可抗力或者是情势变更进行司法救助需要注意三点意见:

第一,应该及时通知对方,减少对方可能产生的损失。如果因为没有及时通知,导致对方的损失扩大,或者导致对方没有及时减轻损失的,针对于这种损失不视为不可抗力,这种有及时通知的义务。

第二,要注意收集相应证据证明发生了不可抗力。1月30日贸促会明确发出了通知,可以开具不可抗力证明,主要是针对国际贸易合同。国际合同里面约定了适用于外国法律和国际条约的话,可能就要看具体的国际条约和外国法律对不可抗力的适用。

第三,需要注意的是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履行合同之前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也就是说直接因为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不能履约,才可以免除自己的责任,解除这份合同。

三、企业用工合规法律分析

第一,关于疫情防控义务基本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以及规定执行,在执行层面有以下几点注意,一些规则制度和管理制度要建立和落实安全防控措施。如果违反疫情防控义务的话,要承担民事、行政、刑事的法律责任。

第二,针对于劳动用工关系需要注意的事项,除劳动报酬的计发和灵活劳动用工之外,针对一些小问题再次跟大家强调。

1、如有员工被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或者是隔离措施,期间工资报酬正常计发,比如说北京地区的未成年子女看护假期间,上海的迟延复工假期间,湖北地区的春节延长假期间,在这些假期或其他的紧急措施期间,工资报酬是正常计发。

2、如果有一些职工返回用人单位所在地之后,根据地方政府的要求在当地进行自我隔离。这个期间,用人单位灵活计酬,要么远程办公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要么待岗休假。像北京地区就可以综合调剂使用年度职工的休息日。

3、被确诊了新型冠状肺炎非隔离治疗期间,有一段时间是隔离治疗,有一段时间是非隔离治疗期间,正常防护休养就可以,比如说病人可能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转为居家治疗,这段期间就可以按照病假待遇计算劳动报酬。

4、关于加班工资的计发问题,在春节期间25日-27日就是新年的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是法定假日。如果在这三天工作那是300%的工资标准。除此以外,其他正常的春节调休假期,国家延长的三天假期,以及上海地区的迟延复工假,以及湖北地区的春节延长假,这期间都应按照休息日的标准去计算加班工资。

第三,因患病或者是强制隔离不能及时返工的职工处理。

第一类人群,被认为疑似病人的,这期间正常支付工资,并且享受医疗待遇。医疗期间基本不能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0条、41条去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类人群,从湖北地区离开或者是从接触湖北地区人员而被隔离的职工,可以安排他灵活的工作,用人单位应正常支付工资;

第三类人群,因为密切接触患者或者是疑似病人被政府强制隔离的职工,在强制隔离期间应正常支付工资,而且无需去从事任何的工作;

第四类人群,因为疫情无法及时复工的职工,这类职工可以采取休年假,待岗,或者采取远程办公的方式从而正常支付劳动报酬。

第四,停工停产情况处理。正常来说用人单位真的受疫情影响面临经营困难和无法经营的可以进行停工停产,但停工停产之后在一个工资周期之内应正常支付工资,周期之后付生活费用。目前而言政府并不鼓励停工停产,希望采取各种方式尽量去保证生产,实现稳定就业。如果说需求不足或者经营困难怎么办?可以选择轮岗轮休的方式去进行调整和变化。

第五,关于加班和出差的注意。加班工资跟假期性质有关系;出差的话,如果广东地区的用人单位职工出差疫区染病之后可能被认定为工伤。现阶段不管是出于法律义务还是人文关怀出发,都建议不要安排劳动者去湖北地区出差。

以上就是企业在疫情防治期间的合规注意事项。

四、实操层面六项指引

第一,与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在安全管理方面有这样一些实操指引。

1、建章立制;所有律所都按照律协的要求建立了特殊时期安全管理的规范,其他用人单位也应该如此;

2、检查排查配备一些防控用品、收集信息,开启防控设施进行宣传教育;3、报告与配合,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病例或者是疑似病例,配合上级检查和防控措施;

第二,关于灵活用工的问题。

1、特殊工时制的审批;我推测后续地方性政府可能会开启相应的绿色通道,帮助用人单位更加灵活去调整工时制度。标准工时制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特殊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随时工作、随时休息自主安排;或者采取综合性工时制,基本以年度、月度、季度为计算工时,以年度计算一年工作时间不超过2000个小时。特殊工时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特殊时期的困境。

2、远程办公;远程办公会有监管的问题和合理安排的问题;源码后续针对被投企业关心的问题,也会提供一些远程办公的思路分享给大家。具体安排也建议用具体文件落实,也借此机会把远程办公方式尝试作为一种规章制度固定下来,从长远来看也是一种正向价值。具体而言,远程办公的问题首先适用人群的界定,建议通过工作日志、日报、周报的形式反馈进行监管。员工在家办公期间也要遵守和学习用人单位知识产权和保密的要求,用人单位也应该注意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

3、劳动合同的中止履行问题;目前法律概念里并没有劳动合同终止履行概念,劳动合同终止履行怎么样进行呢?首先最后有事先约定,建议在劳动合同里增加一条关于终止履行的条款。或者在特殊情形发生之后,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中止履行协议书》。

第三,关于返岗复工和看护假的审批。

1、关于外地人员返工,建议用人单位视情况进行隔离。目前来看基本从疫区回来的或者是接触过疫区人员的,这类人群需要进行强14天的强制隔离。除了这类人群以外,只要体温正常就可以正常返岗复工。

2、用人单位为了疫情防控需要,可以要求劳动者去披露感染肺炎的情况、疑似肺炎的情况、疑似肺炎的情况,掌握并统计好相关信息。个别极端的情况,可能还会出现劳动者以担心传染病为由没有按时返岗复工,或者不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出差,针对这类情况怎么样处理?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要综合情况去处理,相对柔性人性温暖地去处理。

3、看护假的审批问题;适用条件肯定是未成年子女,并且另一方不具备看护能力或条件。也可以要求劳动者去履行特定的请假流程,并且根据劳动者的情况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进行承诺保证提交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存在看护未成年子女的必要性。并且违背承诺,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相关处理措施。

第四,工资支付问题。

目前政府放宽了用人单位发放工资周期的要求,如果有工资发放日没有及时发放工资的话,目前特殊情况下基本不会让用人单位承担后果,只不过正式返岗复工之后应该做到正常支付工资。

第五,关于入职和离职的问题。 

1、关于招聘和录用的问题。用人单位不可以拒绝录用新型肺炎治愈人员以及疫区的应聘人员,否则可能会引发就业歧视。而如果用人单位已向应聘人员发放录用通知书的,不能以疫情防控为由取消录用;此种情况下可以先变更入职时间,但绝不能以疫情防控为由把录取通知书撤回掉,否则的话也有可能承担责任。

2、关于劳动者自行辞职的处理,特殊情况时他可能在疫情爆发之前提出了申请,但是疫情突然爆发之后,可能离职手续还没有办理完毕,或者没有及时办理离职手续怎么办?比如说他可能是1月5日提出的辞职申请,本来2月5日彻底办理完毕解除这份劳动合同。但可能2月5日还未复工,这个时候我们认为2月10日办理交接手续没有问题,只是要考虑解除日之前的工资报酬如何计发,解除日之前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需用人单位负担。

3、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路径选择。虽然疫情也有一些问题,基本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要按照《劳动合同法》出发选择劳动合同解除的路径。一种是双方协商一致,只要双方协商一致,不管怎么样处理劳动关系向下的权利义务,都基本不会受到挑战,只要协议意思是真实的,没有显失公平的情况都是可以的。如果协商达不成一致的话,可能用人单位需要依法进行单方解除。

第六,关于社会保险的问题。

我们也可喜地看到,尤其这几天关于上海、北京都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相对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也对企业让出一些红利,或者尽量减少企业负担,或者把支付帐期尽量延长了。有两个层面的问题:

所谓稳岗补贴的问题。如果受疫情影响,这期间没有裁员或者是裁员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享受稳岗补贴。上海地区也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返回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国家层面有规定可以享受稳岗补贴,在上海地区已经把具体比例和区间,返还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等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

关于账期,在北京地区统一所有用人单位的帐期把2020年1月、2月应缴社会保险费的帐期统一延长到3月份,在资金上稍微减轻压力。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还可以延长应缴纳保险金到7月底。在上海地区推迟了调整社保缴费基数,2020年开始把上海地区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年度推迟三个月,以往都从当年4月1日就调整基数了,今年2020年7月1日才调整基数。以上是关于企业在疫情期间用工实操指引方面的问题。

以上是关于典型问题的分享。下面把时间交给大家,进入提问和交流的时间。

Q&A 

提问1:关于复工之后企业对于员工隔离保护信息登记有什么强制性义务要求吗?如果没有强制性要求胡律师对于企业有什么建议? 

胡高崇:全国层面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是有的,《传染病防治法》有一些义务和要求,比如说1月份、2月份,至少近14天,比如说2月10日返岗之前14天之内接触的人群和去到的地点,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返回,这些信息有必要要求提供。但企业毕竟不是政府,没有履行强制处理权,只能要求员工提供,如果员工不提供的就可以去报告卫生防疫部门,或者是用人所在地的街道办报告本单位有这样的员工。单位想了解情况,但是没有去提供,这种情况下请求政府出面,把这个义务转移出去。正常来说法律没有细化到你了解的信息范围,通常来看可以参照其他的用人单位了解信息范围,要求本单位员工去提供。如果拒绝本单位要求不提供的,可以寻求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是当地政府部门力量要求他去披露这些信息。

提问2:延长假期规定里面2月3日-2月7日,如果优先扣除员工年假是否可以呢? 

胡高崇: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方面去扣除年假,需要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协商一致之后,需要劳动者提出请年假的申请,2月3日-2月7日安排休年假就可以了,但是不能单方去安排休年假。

提问3:待岗是否需要每个员工签订待岗协议呢,有哪些注意事项? 

胡高崇:刚才最后一页PPT分享的三个问题里面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关于待岗和停工停产的关系问题,如果说这家企业是全员待岗,企业已经停产停工状态,这种情况下只要发出待岗通知就可以。因为已经停工停产了,不需要任何劳动者上岗,只需要发出通知证明确实是停工停产状态,单方发出通知可以。如果公司停工停产全员待岗,我们建议你发停工停产通知,发待岗通知,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之内去现在付工资报酬,一个工资支付周期之后发待岗工资就可以了,这是全员待岗的情况。如果个别人员待岗,一定签待岗协议,如果没有签待岗协议,最后员工不认可待岗安排,用人单位可能面临补发工资、甚至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及你的法律风险,这是待岗的注意事项。

提问4:合同工是否可以采取停薪留职的措施以及操作事项有哪些?

胡高崇:从九五年《劳动法》生效之后没有合同工概念,所有员工跟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要不是劳动合同关系签订劳动合同,要么是劳务关系,我理解合同工可能是劳务关系。如果他签署劳动合同是正式员工建立正式劳动关系,可能停薪留职的概念只能适用双方终止履行劳动合同的概念,双方通过事先在劳动合同中的约定或者是另行单独签订劳动合同终止履行协议的方式,实质上是停薪留职,双方终止履行劳动合同不管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在这段终止履行期间,双方不存在任何的劳动法定权利、义务关系,我可能不付工资和社会保险,你也不用提供劳动,可能不用负担或者各自负担各自,降低标准,这是对于具有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去处理。

还有一种劳务关系,所谓临时用工或者是平台用工,如果单纯劳务关系的话,也是按日计酬,在这种不可抗力或者是情势变更事件下,如果不可抗力的话,劳务合同就可以解除掉,或者只要是没有提供劳务,不用再付劳动报酬,也不需要他另行签订任何的协议。

提问5:灵活用工的时候例如2月和3月整月休息,4月开始上班,每周上6天班,是否和员工签订协议呢?

胡高崇:这也是北京地区刚刚出台的文件的精神,实际上可以挪休息日休假。签定协议最优,明确他休假的时间,明确他2月3月到底休了20个工作日还是40个工作日,比如说休了20个工作日,用半年的休息日每周补一天,如果是休了40个工作日,几乎用全年的休息日去补。协议方式最优,也不拘泥于协议方式,目前来看直接出书面协议不太现实,建议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相对比较正式,或者是微信方式,通过微信的沟通甚至于条款调整好之后,通过微信方式或者是打印出来纸质文件签署之后发出扫描件等,这些方式都只是书面证据。直接签署书面的协议是书面证据,微信、电子邮件也是书面证据的一种体现方式。无论如何一定要留存书面证据,固定双方对这样协议的达成,不然可能将来出现事后反悔的情况。

提问6:有个员工常驻武汉,春节期间在新疆被隔离了,如何界定这种隔离性质?是否需要员工提供书面证明,是否以休年假处理?

胡高崇:第一,因为武汉假期已经延长到2020年2月13日,2月14日才是假期结束时间。工资报酬不管是隔离还是休假,都可以享受湖北省的政策,他的假期可以到2月13日。看隔离时间是否跟2月13日重叠,如果2月13日之前解除了隔离措施,基本上可以OK,可以进行复工。相对比较复杂一点的是如果隔离时间跨越了2月13日,比如说2月13日之前隔离了7天,2月13日之后又隔离了7天,这样可以要求他提供书面证明的方式。当然,实际员工提供书面证明的可能性不大,可能街道、社区不给他出这种证明。如果目前情况下,员工说他在假期以外被隔离了,又提供不了证明的话,我们又不能马上认定他旷工,要求他去核实,在疫情结束稳定之后,还要再去联系街道办,当时给他采取隔离措施的政府机关或者是社区出示这样的证明,反证他当时请隔离假的时间是真实发生的。

第二,休假时间内如果被隔离了,广东地区可以优先享受年休假,但也要双方协商一致。目前情况下,不允许用人单位单方安排年休假。如果员工超过假期被隔离时间,一方面要求他提供证明,如果跟员工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可以让他去申请,在隔离期间用休年假的方式去抵扣。这种情况下员工并不是患者,并不是疑似病人,是那种常规的隔离,比如就是因为他年前在武汉,从武汉返回到新疆,来新疆的人把他隔离起来。如果员工在隔离期间或者是员工已经是疑似病人或者已经确诊为病人,这种情况下是正常付工资,年假不能抵扣,也不用提供书面证明,可能将来看病历就OK了。

提问7:1月31日和2月1日的假期工资核算是按照周末休息日处理还是带薪休息日处理?地方规定例如上海2月3日-2月7日的假期薪资核算的时候是按照周末休息日处理,还是带薪休假处理?

胡高崇:上海很明确,因为有地方文件解答,我理解这个同学问的问题,我觉得这两个概念不太好去界定。比如就2月3日-2月7日五天算,这五天要视同他正常工作付他工资报酬,如果他真工作了还要付他加班工资,这是上海对于2月3日-2月7日之间的假期计算的,也是这样的方式去给他计算。怎么样理解这几天呢?说他是休息日,因为正常如果只是周六周日休息日不用去计薪,因为他不工作,不用付新;加班了给加班工资就可以。但是上海规定2月3日-2月7日不工作也要付工资,工作了付200%工资,我认为以带薪休息日的概念更准确,2月3日-2月7日是带薪休息日,2月8日到2月9日是不带薪休息日,只是出勤付加班工资可以。国家层面1月31日到2月1日,是带薪休息日、2月2日是不带薪休息日。

提问8:浙江省规定说明知道自己感染或者可能感染,感染之后进入公共场所或者是隐瞒情况与其他人接触是构成犯罪,要追究法律责任。针对这种隐瞒情况的同学如果发现入职之前就已经被感染了,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解除劳动关系无需承担相关责任或者是支付补偿金呢?

胡高崇:这个也是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这涉及到个人信息收集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考验HR和法务在员工信息征集表里多设计一些信息收集项目,一定让他确认何时返回的上海或者是广东,返回路线是不是从湖北来的,有没有接触过湖北籍的人士等,尽量把返工路线和接触的人群书面方式固定下来,让他们提供信息,提供完信息还有体温监测指征让他去提供,如果他确认OK,都是如实提供的,让他有一个承诺和保证,确认这些信息都是真实有效,如果提供虚假信息愿意承担后果。可以把这些信息纳入到履行劳动合同必要的信息。纳入范围之后,如果劳动者提供虚假信息了,可以引用《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其中一条是欺诈,如果劳动者提供虚假信息导致疫情在本单位的爆发出现,甚至于隐瞒了他患病或者是密切接触的身份入职,目前被发现就可以反推出来,哪怕没有追究他的刑事责任,我们也会反推出来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你是提供虚假信息入职,存在入职欺诈,可以去按照劳动合同法去处理,这个路径是可以采取的。

提问9:受疫情影响,企业找房东根据情势变更要求减免租金,这个成功率高吗,如果房东拒绝可以找怎样的部门,怎么样证明企业业务受到很大影响呢?

胡高崇:这个涉及到合同履行的状态以及疫情定性的问题。到底是不可抗力还是情势变更,通常来说不是跟直接疫区相关,源引不可抗力的可能性不太大,整个事件是不可抗力,但是我们说这个不可抗力引发了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的空间,我确实受到疫情的间接影响,如果正常履行的合同,可能会导致显失公平,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具体到证据来说,如果跟业主沟通,业主并没有减免租金,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方式。如果想减少成本的话,比如说原来一个月2万的租金只能交1万租金,另一半的租金应该业主去负担,继续缴纳不公平,主动降低租金缴纳等着业主去起诉你。在这个案子里你抗辩,情势变更也可以适用。受到疫情影响,与业务相关的入库记录、公司的流水和审计报告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比如说一个季度、半年、年度的话,可能业务流水和审计报告证明财务状态以及业务受到影响的状况,原来你跟谁签了合同,可能有些是疫区,一些不是疫区也会受到影响的,最核心原则怎么样证明因为疫情业务受到影响,导致你与房东之间继续履行这一份租赁合同,继续按照原租赁标准履行租赁合同可能受到显失公平,这种情况下才可以源引主动不缴,让对方起诉你,在这样的案件里面去抗辩,让法院认可你减免租金的请求。

还有一种方式,正常不想得罪业主,通常把租金缴纳上去,之后要求返还。或者你现在直接去起诉,直接请求法院变更租金合同中的租赁条款,请求从2万变更到1万,如果将来法院支持你变更合同请求就可以按照法院判决确认租金标准请求就可以了。

提问10:远程办公的工作时间内员工如果发生意外是否被认定为工伤,如果会的话,如何尽量避免认定为工伤?如果他在家办公期间摔倒或者是猝死或者是染病的情况,怎么认定?

胡高崇:工伤认定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受到的工伤伤害被视为工伤。可以用这三个要素去框,工作时间肯定是,如果你要求他在家办公,以明确的工作时间还是早9点到晚6点。工作原因正常安排他进行工作,也是他提供劳动期间受到的伤害也是工作原因。工作地点是一个相对比较弹性的话题或者是工作原因也是比较相对弹性的话题。要看事实的状态,就要考验远程办公监控的问题。举一个极端例子,如果真的因为操作笔记本电脑,或者是电源,提供劳动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就认定为工伤。如果是提供劳动以外的因素,因为在家嘛,可能跟孩子跟别人玩耍互动过程受到的伤害,我们认为不一定被认为工伤,这是个细节问题。目前全国只有极个别地方患传染病才能被认定为工伤。以广东为例,也是用人单位被安排到去疫区出差或者是工作染病的才能被认定为工伤,除了广东以外,即使在北京、上海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员工去疫区出差或者是工作染病的也不会被认定为工伤,这是宏观层面的一个问题。微观层面,根据上面一些规定和实操,如果在家工作染病的,在北京、上海肯定不会被认定为工伤;在广东地区只要居家不是在武汉、疫区,也不会被认定为工伤。

源码资本李以勒:中国创投业模式突破——生态链与价值创造时代来临

文/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李以勒

本文结合中国VC业务实践,提出“中国生态链VC”的概念,并将其分为企业平台VC、资源整合VC和组合战略VC,认为不管是在获取投资机会和尽调,还是在投后管理和退出的多重流程中,相对传统的做法都有所改进。且认为中国生态链VC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创投业已显著转变并超越西方传统VC,是中国作为强国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创业投资艺术的新范式和突破铺平了道路。

科技改变商业,资本赋能创业。中国创业投资行业(VC)历经40年发展已在全球VC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蓬勃发展的中国VC中心如今可与硅谷媲美,然而中国VC业务模式及学术理论研究仍有待开拓。生态链VC是指VC利用其生态优势及资源网络来强化募投管退全流程管理,并发挥各“生态土壤”的价值来积极促进被投企业发展,从而创造有形的、多方面的价值,使自身、生态、企业和社会共同受益。对比美国创投业的经典做法和传统理论,中国生态链VC呈现出创新特征,不仅得到全球有限合伙人(以下简称“LP”)广泛的认可,也超越了多年来西方创投业的传统。

中国生态链VC 类型与特征

最早的“创投周期”(Venture Cycle)由哈佛大学的乔西·勒尼(Josh Lerner)教授和保罗·冈珀斯(Paul A. Gompers)提出,按传统做法,VC先向机构LP募资,然后寻找项目、进行尽职调查、投资监控,通过项目退出分配获利资金。随着VC筹集后续基金周期周而复始。同时,创投投资始终面对“信息不对称”、“流动性不足”和“高风险”等基本挑战。目前,在中国市场观察到的生态链VC可分为三大类:企业平台VC(Platform-based VC)、资源整合VC(Resource-based VC)和组合战略VC(Composition-based VC)。

企业平台VC

企业平台VC是以平台为载体,其生态由企业延伸的行业链或多种业务单元形成。通过产业布局,企业平台VC利用其广泛业务线为被投企业提供业务、运营、战略合作,同时为母公司增加新的产品线和影响力。一般而言,中国互联网巨头直属VC或大企业战略投资部属于该类型的生态链VC。其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借助平台力量,提高创投效率。在进行战略投资时,企业平台VC能凭借自带行业认知更好地评估项目。比如,腾讯、阿里巴巴和滴滴皆由各业务部门的产品经理或工程师来识别技术、创始团队,鉴别产品吸引力。这意味着该类VC相比同行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对技术、市场、客户属性或供应商偏好有更深入的见解,有助于减少风投固有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

其次,推动商业技术发展,促进协同效应。以小米战略投资部为例,其广泛的物联网及智能生态能加速初创企业获客(比如,有机会获得2.6亿小米粉丝及其网络资源),享用云计算、品牌公关、人力资源等支持,以及推动更多的小米生态业务合作。企业平台VC的强大平台在吸引创业者、战胜其他VC赢得项目和就条款进行谈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更能帮助被投企业获得重要资源,如通过微信钱包共享腾讯流量、访问平台“2B”和“2C”的本地及国际分销渠道(如支付宝、淘宝、小米在线商店)、大数据洞察、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或物流专长(如访问阿里的菜鸟物流平台)。

与传统VC不同,企业平台VC积极引导被投企业进入快速增长模式和融入母公司的资源网络,创造或链接业务合作。它还能为被投企业提供母公司的资源和资产,帮助被投方与平台专家/高管等广泛的人脉网络建立联系,获取品牌认可和持续资本支持的潜力。另外,企业平台VC不仅有潜在财务回报,还能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优化自己的产业布局,为平台带来独特战略收益、强大的资源整合和行业链接能力。比如,腾讯通过其O2O(线上到线下)投资布局丰富了微信服务及渠道服务收入;小米平台已连接了超过1.5亿个智能设备并共同拥有IP(互联网协议)及用户数据。良性的共赢模式还可以为企业引入新技术,实现成本节约和对冲业务风险,加强企业的市场定位、增强和补充平台创新能力,加速现有业务发展。如此,企业平台VC的双向投后价值创造形成了良性的“平台生态链协同效应”。

资源整合VC

资源整合VC是以自身专有资源整合为载体,可比喻为庞大的“资源磁铁”。这类生态链VC并非源于任何“生态”,其生态是经过十多年时间积累的长期投资经验、资本优势、品牌价值和庞大网络演变所构成。因此,资源整合VC的生态相对比较独立且难以复制。资源整合生态链VC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通常拥有强大的资本、跨行业跨阶段的投资能力、资本以及知识。比如红杉资本中国、GGV和高瓴。资源整合VC善于应用其多行业、横向整合投资能力和品牌网络诀窍等资源为企业实施服务。具体“资源”每家机构情况有所不同,关键是能结合横向整合的产业见解、项目来源挖掘的优势,从而取得规模经济。

其次,一般来讲,资源整合VC能构建多元专有组合,支持多个投资赛道。以红杉中国为例,它能够在同一“投资轨道”覆盖多轮投资和支持多家企业,这有助于进行对冲、降低风险并最大限度地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红杉中国在PC(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代(约2006—2009年);移动互联网和O2O时代(约2010—2012年);共享经济、消费升级和互联网金融时代(约2012—2015年)分别打造出具有凝聚力的“投资布局” 组合,成为其自身的“聚焦行业的生态链”。

再次,资源整合VC积极地为其所投企业带来价值,尤其是能覆盖一家公司发展的多个阶段进行长期投资的能力。以英语教学初创公司VIPKID为例,红杉中国连续对其进行了四轮投资(从A轮到D轮)。精准的投后服务和有效的风控体系更能助力资源整合VC降低企业风险。比如,它能为被投企业提供广泛的CEO(行政总裁)、CFO(财务总监)、CTO(技术总监)等人脉资源,以及深厚的行业联系、行业知识、运营诀窍等广泛的投后支持。

最后,这类VC善于综合、组合和应用当前知识,拥有 “组合能力”,并将市场低效率转化为其市场支配力的基础。红杉中国的每位成员都可以访问并系统地了解从1972年开始全球投资过往的成就或学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的知识能帮助中国的团队培育吸收遍布全球创投周期各个方面的思维、信息、管理、方法论等的能力。对于资源整合VC本身和其投资者而言,能够构思和实施旨在改善其绩效的战略,运用范围经济简化创投周期。总的来说,资源整合VC能减少资源冗余,放大创投价值和使潜在财务回报最大化。

组合战略VC

组合战略VC是以资源链接和投后服务为载体,通过新颖方式创建、组合及引入战略伙伴来不断扩大自身能力。身为自主独立的创投公司,这类VC的生态是由外部战略合作伙伴构建。比如和互联网巨头、新经济领袖或其他金融机构(第三方)建立商业合作关系。

一般来讲,组合战略VC能结合产业及资本力量,融合生态里的产业资源、行业洞见和资本来形成“集合脑力”。这样能帮助VC放大自身募投管退的竞争优势,并借力外部视角进一步增强内部综合能力。同时,它可以在VC、战略合作伙伴和被投企业之间建立和发挥市场协同效应,创造多方价值。以源码资本为例,建立了独特的“行业超级连接器”,由30多家新经济领袖企业(家)和源码成员企业组成的“码荟”互助体系,主要成员包括美团点评、字节跳动和贝壳找房。实现的组合战略能力综合了领域专业知识及网络(技术、品牌、产品、资本、服务、智力),持续质量共担,帮助初创企业和互联网巨头建立联系,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对比传统VC,此产业与资本的结合能够增强这类VC信息优势、品牌认可度及获取项目的竞争力。

对于被投企业而言,这类生态链VC能帮助企业提升商业技术和管理层效率,提供招聘服务、战略和运营建议及全面融资协助。组合战略VC带来的网络效应为企业家提供高效和定制的联系,以促进各方多元、深入合作。这更能协助被投企业和战略伙伴进行科技和销售合作、后续融资、闭门交流和辅导,从而融入广泛的行业头部网络,加速创投企业的发展和潜在投资回报。同时,组合战略VC通过有效安排和整合其合作伙伴资源、产品和服务,能为多方实现复合效果,激发多维合作,培育战略性信息分发及交换。对于战略合作伙伴而言,该生态能提供有关新技术或新商业理念的信息,也赋予行业链的协同效应和业务协作的可能性,甚至于未来合并收购的目标。

总之,生态链VC和传统VC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建立、管理和发挥生态网络来更好地促进被投企业成长。笔者结合超过81家中国领先创投机构和全球顶级LP机构(相当于超过178名专业人士)的实证研究和行业访谈调查,通过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发现,生态链VC比传统VC具有更大优势(见表1)。

在投前环节,生态链VC能利用其“生态能力”,比如生态知识更快、更准确地获取某市场、科技以及产品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增加项目来源,减少尽职调查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投资风险。在投后环节,通过发挥生态和被投企业的运营、行业和业务上的协同效应,生态链VC能提供更广泛和更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充分利用生态网络资源加速企业成长增值,从而有机会获得超额回报。当然,不可否认,各类生态链VC也有潜在的缺点和局限。

中国生态链VC面对的挑战与演变趋势

生态链VC的主要挑战在于对人际关系和一致利益的依赖。企业平台VC可能限制被投企业的其他战略合作。资源整合VC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补充可能耗尽的“资源”,面对新老团队成员之间能否持续分享、吸收、应用积累知识的问题,范围经济可能会遭遇收益递减。故对运营雄厚的资本和庞大团队则对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组合战略VC的挑战还在于战略合作的持续性。长期协调外部合作伙伴可能会面临代价高昂的可能性,合作伙伴的抱负或偏好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加大关系维护方面的难度。正如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颠覆性创新”理念所言,假如组合战略VC的被投企业开始挑战它们最初的战略合作伙伴的业务,管理或转换网络的能力更是考验。

笔者基于这些挑战,推测现有的生态链VC可能进化演变成新的类型即第四类VC——“动态VC”(Dynamic-model)。在多种变体中,最可预见的是组合战略和资源整合VC的合体。前者“生态链化”程度最高并拥有重要外部生态资源,但长远来看需要加强内部自有能力。后者生态虽然为闭环,但面对中国互联网企业与创投业的紧密联系,可考虑增强外部竞争网络。其他变化也是可能发生的,例如通过减少战略联盟的数量,从组合战略VC“退化”到企业平台VC。企业平台VC也可能逐步远离其母公司,形成更多的组合战略特色。

总之,生态链VC为中国创投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创造了更多VC运营和投后管理模式。

生态链VC展望与意义

2000年以来,中国VC的核心竞争力从借鉴西方实践转向为聚焦于本土化的决策,并在领域专业知识等方面展开竞争。近五年,随着全球VC“分拆”盛行、中国多个新基金成立以及资深VC从单阶段转向多阶段投资,加之互联网巨头在创投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等因素,综合促进了生态链VC模式的出现。

第一,生态链VC的发展为中国创投业开辟了新课题,也彰显了近年来中国创业投资家的独创力。生态链VC已成为一股新竞争力量,越来越多的中国VC将为了追求差异化而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然而,成为生态链VC需要一套独特的条件、敏锐的组织努力和特定的管理心态,且可能不会成为主流。

第二,投后服务是中国创投日益重要的核心技能。能将投后服务专业化的VC在服务商品化前享受先发优势。在尽调中,建议LP评估投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如何切实降低基金风险和加速企业增长。

第三,LP的偏好的影响日益明显。随着权力平衡在传统和创新的创投方法之间摇摆,这些趋势可能会在未来3~5年内给中国VC行业带来改组。这说明中国创业投资家不仅要善于投资,还要加快考虑管理和组织能力。

第四,建议将生态链VC元素应用于私募股权或医疗基金等资产类别领域。并进一步考虑产生生态链VC的原因、投后服务的成本效益和对绩效的影响,以及相关的行为金融学和组织行为主题。

中国生态链VC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创投业已显著转变并超越西方传统VC,并呈现出中国VC行业在时间和历史中特有的动态景观。生态链VC是中国作为强国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创业投资艺术的新范式和突破铺平了道路。正如境外VC在21世纪初对西方管理实践带来的改编一样,生态链VC亦可作为“中国见解”传递回西方的载体之一,成为中国VC管理方法论的全球化典范。

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1月刊,2020年1月5日出刊,编辑:谢松燕

 

携手共进 共渡难关——源码资本及码荟成员驰援武汉抗击疫情

近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疫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人的心。

2020年1月26日,为了给全国各地抗击病毒的一线医务人员增添一份保障和支持,源码资本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300万人民币,定向用于字节跳动医务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同时号召码荟成员,无论个人或企业,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地向该基金捐款,共献爱心。

截至1月27日18点,码荟成员百布、车300、开思、锐锢商城、simple pieces、壹米滴答 、找煤网、众能联合等累计捐款102万元;厨芯CEO刘昌毅、易参CEO黄怡然、众能联合CEO杨天利等码荟个人捐款12.5万元;源码资本员工个人捐款71024元。

“隔离病毒,但绝不会隔离爱。”在严峻的形势下,更多的码荟成员迅速响应,利用自身行业资源和平台优势,积极部署人力、物力、财力,协调物资供应,线上线下联动,以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

产业互联网企业 第一时间多方筹措物资

「小药药」作为湖北省药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企业,积极配合卫计委和药监局,全力保障湖北人民春节期间医疗物资供应。一线员工主动调休春节全勤,并在1月22日举行誓师大会,公司创始人李萌赶赴一线协调指挥,力求让更多的物资尽早送到医护工作者手中。

在接到小药药的口罩求助需求后,「锐锢商城」在1月22日紧急抽调员工,从自家仓库调配所有N95/N90口罩库存共计8万个,全数交付给小药药,优先供应武汉市场,真正实现了码荟成员内部互帮互助,同舟共济。

国内外物流顶上 确保物资运输到位 

「运去哪」在1月23日便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利用自身国际物流平台优势,积极协助国内各大企事业单位从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德国等地向国内运输各级别生化防护服、口罩等紧缺医疗物资。目前,7万件防护服,近10万副口罩正在或即将启运。项目组成员克服时区和地域的困难,除夕夜以来一直坚守在岗,每天仅休息4~5小时,就为了各项国际物资能够尽快顺利到港。

为支援疫情防控,大年初一,「壹米滴答集团」决定从即日起,旗下优速快递、壹米滴答快运在全国范围内开通免费向武汉地区运输配送救援物资的绿色通道。壹米滴答承诺将全力支援武汉人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直至当地物资紧缺问题得到解决。

助力“逆行者”关爱医护人员

 在大年初一这天,「字节跳动」决定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2亿元人民币,成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医务人员人道救助专项基金。这个基金将成为政府保障的补充,为前线的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份贴心的保障。

也是在大年初一,「自如」向医护工作者免费开放武汉大陆坊自如驿。该自如驿紧邻江岸区各疫病收治医院,总共35个房间,265个床位。大陆坊自如驿将为疲惫的白衣天使们提供一个休息恢复的港湾。

「美团」公益基金会于1月26日宣布捐赠2亿元人民币,设立全国医护人员支持关怀专项基金。基金将和相关专业机构合作展开定向支持帮扶,包括医疗物资采购以及对一线医护人员的人道救助、生活服务保障、关怀激励等,为他们送上一份来自身后的温暖。

今日,「贝壳找房」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确认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开思」捐赠50万元人民币用于采购急需医疗物资和其他医疗设备,全力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向坚守一线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工作人员致敬。

「百果园」在确保武汉地区新鲜水果供应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各种医疗物资,大年初一起运的10万副口罩今天已经抵达武汉各医院。同时今日追加100万元的款物捐赠,用于多个疫区前线物资支援,联合爱德基金会执行落地,后续还将向疫区捐赠100吨库尔勒香梨。一切的努力都只愿新的一年早日春暖花开。

数千位医生线上诊疗 缓解恐慌

 「微脉」于1月21日成立“肺炎救护专项行动组”,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口罩、防护服套装等各类医疗物资。并于大年三十,在全国各个城市将陆续上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平台”,组织当地医院相关科室的权威专家线上解答市民疑问,及时缓解医院和患者的就诊压力。截至目前,微脉携手全国20余城,数千名医生自愿上线免费义诊,咨询用户累计超过十万人次。

本地服务保障疫区日常生活

 大年初二,「一亩田」宣布集团旗下代卖业务即一亩田豆牛代卖,将在全国范围调运农产品、助力保障市场供给。预计在本周内,共有300吨农产品稳定供货武汉市场。同时,一亩田承诺会尽最大努力提供平价农产品,农产品绿色通道现已紧急开通,全力支援湖北前线。

自疫情爆发以来,「美团」本地生活线的各个业务竭力为湖北地区医护人员和百姓生活提供保障。主动联系品牌餐饮商户,每天免费提供1000份餐食,确保抗一线人员能够吃上热菜热饭;湖北医护人员及其它各类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将免费使用超过30万辆的美团单车;美团App、大众点评App线上为医务工作者和病患免费提供心理倾诉、心理咨询援助服务;并提供全国定点医院与发热门诊实时在线查询服务;美团外卖已紧急在武汉试点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美团闪购依然在给用户提供食材、药品、日用快消品等商品的即时配送;美团买菜全力维持22家武汉站点的正常运营,支持武汉市民日常生活所需。

在疫情迅速发展的当下,大国与小家都在为打赢这场阻击疫病的战役默默奉献着。除夕夜的军医集结号角、各省市医疗队主动请战的手印、一线医护工作者连续坚守岗位的身影。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我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为此,码荟成员企业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行业,生态和技术优势,将信心和希望传递到更多的地方,驱散人们内心的恐惧和慌张,让爱在神州大地回响。

积水为海,积土为山。

我们相信专业和坚守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构筑前线人员身后坚固的长城!

 

源码资本曹毅:“四有青年”——下半场的好公司

2020年1月12日,受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邀请,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以校友身份参加了今年的“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 & EE 2020年新年思想汇”,并在会上以《四有青年——下半场的好公司》为题,分享了关于互联网下半场大背景下,投资人眼中的好公司应该具备的潜质和能力。

图片来源: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2020年新年思想汇

新经济的下半场,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四有青年”:需有道、有法、有术、有器。通过创业、投资正心诚意修身,通过创业、投资推动让生活更美好让商业更智慧,创造持久真实价值。

——曹毅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回到清华园。15年前我在这里读大三,因为一些机缘巧合进入了互联网创投行业。15年过去了,我自己进入了本命年,互联网也正如大家所说来到了下半场。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下半场,下半场到底意味着什么,下半场的好公司又有哪些要求。

价值创造的来源

首先我想先从抽象的宏观层面来研究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源。我们列了几个基本要素,有科技的因素、有模式的因素、有管理的因素等,在过去几十年甚至可以倒推到几百年前,在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时代,最核心的因素是科技、模式和管理,这些可能是驱动企业创造价值最重要的来源。

科技尤为重要。科技是一个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来源,也是一个大的变量,如果企业能够很好的去抓住这个大变化,就有机会站在浪头去创造大的价值。比如说,信息革命时代,计算成本、存储成本、传输成本的降低;计算平台的演变,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未来可能是车联网、AR/VR这种客户端计算平台的变化;也包括云端,从大型机、小型机到传统服务器、到现在的云计算;这些都是近十年里科技最核心的一些变化,正是这些大的变化在催生大的价值创造。

技术、模式、管理等是比较宏观的要素,但最终反映到企业这一端,它的成功要素可能是更加微观的。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的主体,在这个大的行业里面,在这个大的变化里面,究竟哪些企业能够做的好,为什么它能做得好?

 

天时、地利、人和,企业成功基本要素 

我们总结了三个因素,天时、地利和人和,还是咱们中国老智慧,我觉得很恰当。

用在企业这一端,天时就是外部环境,科技、人口、人文等等;地利就是所选择的商业模式的基本自然属性,是一个A类的、A+类的,还是一个A-的、B类的,甚至是C类的生意。更形象地说,你所选择的地段是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还是峡谷?在不同的商业模式下企业成功的难度和大小都是很不同的。第三是人和,人和可能是今天我想强调的最重要的部分。在给定天时(外部环境),选定地利(商业模式)的前提下,依然还是有公司能做到比别的公司做的好很多,那我想最核心的就是人和(组织能力)了。当然也有人说企业成功等于战略乘以组织能力,我觉得战略可能其实也是组织能力的一个体现。

 

好生意的几种属性

首先我想先简要的讲一下前面两个方面——地利与天时。地利,在这里就是生意模式,或者叫生意自然属性。我们自己看了几千、上万家公司,总结下来最好的生意有几种特性:网络效应,最好是多边网络效应;退而求其次是有规模效应,如果没有明显网络效应,但有规模效应,特别是有超线性规模效应,像这样的商业模式也是相当不错的。另外对独特技术、品牌等就不赘述,对一个好的生意来说,这四个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好属性。

好的属性都会体现到最后财务报表里面去,比如,最终的ROIC(资本回报率)如何,在损益表里面,毛利率、边际的UE怎么样,中长期增长率、潜在的市占率怎么样?关于市占率,我们认为也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一个生意第一名有50%还是70%的市场份额都是有客观规律的,龙头公司也不一定有85%或者90%以上份额,最后都会在自然属性的范畴内展开。通信社交的Facebook、微信,UGC平台的头条/抖音、微博,电商平台的阿里、美团,教育平台如好未来,这些公司为什么是好公司?它们有一个甚至有多个很好的自然属性,叠加起来体现为很好的财务指标,很好的增长率,较高的毛利,很高的资本回报率等等。

 

“下半场”的几个特征

天时,即外部环境,现在已经进入到下半场。过去10年、15年是辉煌的上半场,我本人也是经历了上半场的起起伏伏和波澜壮阔。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可以简单的说上半场有一个阶段性的格局,或者说成绩单,上半场核心就是移动互联网跟云计算两大底层驱动力,然后带来的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格局的演进。在PC互联网里的赢家,2C领域,AT还是极大的占据了下半场的红利,市值也从几百亿美金到了五六千亿美金。移动互联网也跑出来一些新的公司,比如说美团、字节跳动、拼多多、滴滴、小米等脱颖而出。2B在中国仍处于早期阶段,美国在2C阶段不如中国,但2B端发展更好,跑出了一些百亿美金甚至五百亿美金以上的新公司。

在下半场,在宏观层、产业层、创业者层、资本层有哪些基本特征?宏观层面就是从增量经济到存量经济;产业层2C为主到2C/2B均衡甚至反超;创业者原来注重市场红利洞察和捕捉,现在要更加注重组织能力;资本层原来很关注高增长高消耗的一些商业模式,现在会更关注中速但是比较低消耗的一些商业模式。

 

组织能力的道、法、术、器

下半场的好公司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人和,即组织能力。我们自己总结在组织能力这一块要做一个四有青年”:有道、有法、有术、有器。

 有“器”,就是你能够很好的去运用工具。这里面有两大类,一类就是核心的IT技术运用能力,另一类就是有效使用外部先进服务商。IT运用能力是指是否能很好的用IT系统来支持公司的各个环节的运营,从ERP、CRM、HRM到数据中台、BI等系统工具。我们一般评估一家公司也会关注IT产品的渗透率到底怎么样;有效利用外部资源能避免重复地去造轮子。

以链家为例,它在10年前还是一个收入、利润比较小,可能年利润不到1个亿的公司,但是后面几年投入了几亿去建设它的IT系统,最后这个系统很好的支撑他的ACN网络,每一个经纪人的产能都比行业中的高出两三倍,这就是非常典型的IT产品工具去支撑业务。也包括像字节,现在它的IT产品比如飞书,已经可以对外输出。

有“术”,就是说要特别注重一些关键策略以及关键能力上的建设。以前可能是比较草莽和游击的,不是很关注方法论、策略,但是现在每一个策略不管是增长策略还是降本增效策略、融资策略、竞争策略都要有反复打磨。怎样更好的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去做更好的获客、成本降低、数据驱动运营等等,这些都是在下半场比上半场更加注重一些基本的能力。以字节为例,小到起名字、Logo怎么设计、宣传材料设计等都可以很好的用数据来驱动运营。

 有“法”,核心就是企业要建立一个有方法论的公司,且是一个能够不断地基于方法论去产生方法论的公司。从CEO到中高层都有方法论的意识,每一件事情都去建立方法论,而不仅是应付短期的需求。

最后的“道”,尤其在下半场这样的环境下很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难讲,我的理解就非常的粗浅了。道的层面是最虚的,但是我觉得也是最根本、最长期的,一家企业到了一定的阶段,到了10亿美金、百亿美金,如果道出现了问题,最终会跌落。这个道包括了企业从上到下,每一个员工基本的价值观,比如说客户第一,开放求真。更重要的是CEO、创始人是不是能够很好的去修炼自己,尤其在下半场能够去坚守本份、保持平常心,同时专注守纪律;缩小自己的ego,格局才能更大;善于打顺风牌,也要愿打会打逆风牌。

道生法、法生术、术生器。在投资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见到“术”或者“器”的问题,是比较显性容易发现的,“道”、“法”的问题是隐性的但持久根本。“诊病看叶、治病求本”,一片叶子出问题,需要去追本溯源,看到叶子有问题,要去看“本”是否有问题。如果是“本”的问题,必须要去正视的;如果不是那就不用太在意,会是局部的、阶段性的问题。比如很多为了推app让网页版体验很差、经常看到的大数据杀熟等:是很好的术,但在道上可能出问题,坚持客户第一吗?

好企业要永远做“青年”,坚韧敢为、务实浪漫,做到专注于当下、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最后,源码资本也是青年,同时也希望能够努力成为一个“四有青年”,做最具创业者精神的投资机构,去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四有青年”,在下半场依托科技和资本的力量推动商业变革,创造持久真实价值!谢谢大家!

如何将“体系化、产品化”思维运用到投后服务中?

2020年1月7日,源码资本在北京举行了「2019年度投后服务报告会」。报告会首次整体阐述了源码投后服务“体系化、产品化”思路,近百名码荟创业者、投资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截至目前,源码资本被投企业近150家,2019年累计完成672个投后服务动作,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57.7%。其中49.7%服务于早期投资项目,50.3%服务于成长期投资项目;从行业看产业互联网占比41.4%,消费占比29.6%,金融占15.9%,出海占13.1%。

源码资本的投后服务,在“为企业创造价值,与创业者同成长”的使命驱动下,以“常陪伴,快帮忙,多创造”为准则,在体系化与产品化的基础上持续迭代与不断优化。

“四横四纵”的投后服务体系

源码投后服务的体系化包含“结构体系化”和“服务体系化”两个部分。其中“结构体系化”指的是投后团队的组织结构体系化,结构的体系化决定了团队服务的体系化。体系化就像是投后服务的地图,保证我们能完整的,正确的,超前的提供投后服务。

投后的组织结构是一切投后工作的基础,也是投后体系化的重要部分。在组织结构上,源码设立了投后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优化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在投后管理委员会下,设立满足创业者不同需求维度的职能部门,如政策研究、品牌公关、人力资本、资本对接等。

而“服务体系化”指的是投后在企业发展的多周期、多维度都可以提供创业者所需的投后服务。为此,源码投后将创业者的需求列为纵轴,将所能提供的服务类型列为横轴,构建了投后服务产品的「四横四纵」体系,这是投后服务体系化的直观表达,也是长期策略。

在纵轴上,将创业者的关注点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划分。时间维度上,创业者长期的关注是战略,短期的关注是增长;空间维度上,创业者内部的关注是组织,外部的关注是资源。

在横轴上,不同阶段的创业者对某类需求的诉求会有所不同,我们会提供通用的、定制的、前置的、补充的四类解决方案,全方位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对应的就是我们阳光普照、雪中送炭、未雨绸缪、锦上添花的四类服务。目前在“四横四纵”的指引下源码投后已经输出了23个投后服务产品。

「四横四纵」现场图

“需求、供给和流通”的产品模型

随着不同阶段的成员企业越来越多,对投后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高效获取、分类需求,实现快速配置、优化供给,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源码的做法是为投后服务设计一个「需求、供给和流通」的模型,以产品化思路改造「需求、供给和流通」模型,这既能确保源码能够始终关注用户价值,提供ROI更高的投后服务产品,也可以持续迭代扩大边界,与投后企业共同成长。

“流通产品化”方面,需要以最快速度了解成员企业的真实诉求,同时确保这些诉求能够高效的对接到源码投后团队内部,源码投后再寻找和调配相关资源,在最短时间协助成员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需求对接环节必须做到规范化、流程化和标准化,而这也是产品化思维的核心特征之一。

以“投后半日游”这项产品为例。为了将同创业者对接需求的过程流程化和标准化,源码投后团队设计了「投后半日游」这项专门服务对接的产品。在成为源码成员企业之后,源码投后会与创业者联系,发出投后半日游的邀请,邀请创业者及核心业务团队一起同源码投后团队的所有职能同事面对面交流,实现需求与供给的零距离零时差对接。

将“投后半日游”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从双方破冰,源码投后服务介绍,创始人介绍初心、公司、现状和需求,到各业务口直接对接探讨需求,再到梳理问题优先级分清矛盾主次,并明确后续投后各类产品的执行。

对于创始人及团队而言,除了现场得到初步的解决方案,还了解了源码的投后服务概况和团队成员,更便于日后及时调用源码投后资源。而对于源码投后各职能部门,除了在理性上更了解创业者及公司之外,在感性上也有了直观的团队画像,便于后续投后服务的高效开展。

在“供给产品化”方面,产品化思维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产品的设计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做到不断迭代升级,以满足用户最新的需求变化。比如早期阶段企业战略的细化落地,企业核心团队的搭建磨合,成长期产品品类的拓展延伸,中台技术的迭代扩能,以及都会遇到的财务合规、融资发债、股权激励等各种问题,都需要投后服务从创业者的第一视角出发来提供投后协助,并且做到同成员企业发展同步更新,同频迭代。

以明星产品“码脑”为例,所有课程主题的设定都是源自码荟创业者们的真切需求:共享实战干货、造访明星企业、思维锻炼打卡、高人指路等等。截至2019年底,码脑已经成功举办23期,服务创业者近650人次。2020年,在以往成熟的课程类型之外,针对码荟创业者提出的新问题和新需求,码脑将迎来全面升级。在「需求、供给和流通」模型的视角下,源码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就是供给侧,能够切实做到从不同阶段创业者的需求出发,不断自我优化,形成一个产品的完整闭环。

源码投后服务产品现场展示

如何看待投后服务?

Q1:怎么看待好的公司不用帮,差的公司帮不上?

源码投后:这是市场上对于投后服务的一个普遍观点。不可否认创业者都是一群优秀的人,但创业成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在创业的路上除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之外,也需要各方相助,所以源码投后不断积蓄力量,希望成为创业资源的一部分,当创业者需要的时候,能够给创业者有力支持,实现“为企业创造价值,与创业者同成长”的使命。

Q2:源码投后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源码投后:在我们投后眼中,创业者是一群坚韧敢为的人,他们都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梦想。同时,创业的路上肯定也是崎岖坎坷的,源码投后团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以创业者的需求出发,从自身所站的角度和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来协助创业者,参与、推动改变世界的过程。源码成立之初就开始重视投后服务,基金始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方面面支持投后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指引投后的发心并给予信赖和空间,使得投后团队能够专注于创造价值本身。“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投后团队是幸运的,有机会向一群优秀的创业者学习,跟他们一起共同成长,这真是一种高密度、高质量的滋养方式。当投后团队的脑力、体力、心力、数据、算法、算力得到提升之后,又能反哺码荟的创业者们,循环之下投后团队又能更专业,更深度,更高效的提供投后服务,满足创业者的需求。

站在租赁经济的门口 | 源码内参

作者:张吉鸿

编者按

伴随着需求侧的企业和消费者变化、供给侧的基础设施成熟和数字化提升,我们看到一扇通往租赁经济的大门正逐渐打开。如何理解租赁的本质、壁垒和延展性?何为理想型的赛道类别?行业又将经历哪些进化?源码资本经过分析研判独家呈现第「20」期源码内参。

观点

  • 供需两侧的同步变化正逐渐推开租赁经济的大门,不同的品类阵地正不断展开
  • 循环经济、租赁经济和订阅制经济,三者互为表里,阶段式发展
  • 长业务链条、宽护城河是租赁业务的重要特点,期待创业者们不断探索突破、迭代升级,与规模和时间为友,摘取头部效应、复利效应带来的美妙果实

一、 租赁的四象限

回顾过去,可被租赁的资产类别从最初的房、车开始,极大改变了住宿、出行和物流行业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使用模式,而后不断渗透进其他的细分。

围绕存量资产,租赁变革了客户的消费模式,从传统的“拥有-使用”变为直接购买服务:换电网络运营商,为车主、骑手、普通用户解决了车和手机的能源焦虑;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放弃自购,转而选择易点租的电脑租赁,在灵活应对业务弹性的同时还享受到更优质的IT服务;在信息化领域,云服务则又改变了整个服务器和软件生态;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一些to B/C的创新者们开始探索攻克家具家电,甚至轮胎、工服、布草等类别。

在一些增量资产方面,租赁甚至直接切入和定义了行业的渠道和服务体系,成为产业链里的关键力量:快速增长的高空作业设备领域,众能联合已然是多个厂商的战略级渠道伙伴;在新兴的智能商用洗碗机市场,厨芯智能更是从第一天就构建了自己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

二、 租赁的本质是内外部跌价曲线之间的跨时间套利

理论上来说,客户永远有两个选择:

1)使用第三方的租赁服务,按时间支付租金;

2)从公开市场采购商品,使用一段时间后在二手市场上售出,使用成本为买卖之间的差价。

专业的租赁运营商之所以能找到各自的立足之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本质是基于业务链条各环节上的优势能力,构建了一条自己的“内部跌价曲线”:供应链能力使公开市场的外部跌价曲线向下平移;回收处置能力使其向下压缩;整备能力又使其沿时间线向右平移;这才留出了租赁方案设计的空间(价格vs时间)。

新品租赁

二手租赁

因此,租赁本质上赚的是效率的钱,租金是内外部跌价曲线之间的跨时间套利。在供给侧,租赁的发展即为社会上大量谋求回报的资金找到了消化出口,更重要的是它极大提升了一项社会性资产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在需求侧,则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的无焦虑服务,创造了巨大价值。

三、“理想型”长什么样?

我们从租赁与内外部跌价曲线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感知到,它与二手/回收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1)首先,它不能太小太散乱,需要有中等水平的适度发展,由此可以支撑规模化的处置和流通,为管理残值/价格风险、库存/周转风险构建了一定的基础;

2)最好还是一个不透明的、有一定参与门槛的专业市场,从而专业运营方可以有更多的发挥和优化空间,在各业务环节可以攫取更高的效率价值。正如易点租和享换机,前者凭借团队早年丰富的二手电脑行业经验和积累,为租赁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后者则依托母公司爱回收在过去六七年里构建的手机回收体系,初入行业便迅速获得了领先优势。

基于此,我们尝试总结和描绘了一个可能的选美模型,从这个视角出发初步比较了汽车、高空设备、电脑、手机、家电和家具类别的差异,欢迎大家多多讨论拍砖。

四、再看租赁的壁垒及价值空间

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典型的长链条生意,租赁本身有着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由于大家最终比拼的都是效率,竞争的落脚点非常直接清晰地聚焦在价格和服务上,而各业务环节的效率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又大多与规模、时间紧密相关,这就导致大多数经营性租赁的龙头企业都表现出了持续领跑行业,不断扩大领先身位的姿态:因为他们天生能与规模和时间做朋友,拥有可不断拓宽的护城河。

不仅限于此,租赁的美妙还在于高企的天花板:传统上,一件商品的零售、金融服务、二手交易/回收、使用过程中的后市场服务都围绕个体消费者展开,大家离散地独立获客,各自为战,彼此争夺。而随着租赁的切入和渗透,龙头企业得以重塑整个服务价值链,它们天然与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相关联,触点频繁。而作为资产运营商,还具备天然的整合地位,将原本零散的服务要素封装为套餐式服务,从而满足客户的一站式需求。

从二手回收处置,到租赁运营,再到服务整合,我们可以清晰感知到一条三阶段的进化曲线将循环经济、租赁经济和订阅制经济串联了起来。这每一次的跨越升级都伴随着供需两端的同步变化和驱动,它既与消费者理念和客户需求相关,也与行业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相关。

50年前,信达思(Cintas)从一家小小的家族洗衣厂起步,创造性地把洗衣和工作服定制结合起来,以工服租赁的形式服务于各类制造和服务型企业。围绕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意,信达思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创造了高达48年的营收利润双增长的历史记录,成长为一家270亿美元的巨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走出了10年15倍的长线大牛股行情。

美妙的画卷正待展开,to B/C的诸多类别均有机会。对应各自所处的不同阶段,期待创业者们不断探索破局、进化迭代,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和路径,勇攀价值链的高峰。